-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分析
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 要】“五常”思想主要是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用以规范各项社会关系的行为以及维护道德的准则,其在当代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通过对“五常”思想的重新吸收教学,对于现代高职学生来讲,具有十分正面的教育意义,在这一基础上,高校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五常”思想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Abstract】The Five Routines thought is proposed by the Confucian School represented by KongMeng, it is used to regulate the social relations and maintain moral standards, it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The re-absorption of Five Routines thought has a very positive meaning of education for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college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combine Five Routines ide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level,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关键词】“五常”思想;德育教学;高职院校
【Keywords】Five Routine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89-02
1 引言
“三纲五常”思想在封建社会思想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思想政治伦理规范标准与价值观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带有政治颜色的“三纲”思想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抛弃,而“五常”思想是深植于人性和概括出的伦理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永久性。社会环境就具备一定的复杂性,高职院校学生步入社会后必然需要适应这一社会环境,高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如何将儒家的“五常”思想融入日常的德育教学中去,是一项十分值得探究的内容,基于此,针对“五常”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这一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 儒家“五常”思想的内涵
“五常”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如果将其单独作为思想范畴来讲,“五常”思想已经在孔孟之道的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十分详细的诠释,而将“五常”思想进行道德规范有机整合的是董仲舒,其在贤良对策中明确提出:“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饬也。”至此之后,“五常”思想成为世人统一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规范。
3 儒家“五常”思想的内容
3.1 对“仁”的内涵解读
《论语》有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得孔子对于“仁”的定义比较广泛,孔子所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仁”要去爱普通人的具体表现。孟子所提到的“仁者爱人”主要是倡议“仁者无不爱”,认为“仁”的对象不仅包括“民”,还应该包括“物”,拓展了孔子所提出的“仁”的范围。唐时期,“仁”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化,延伸意义为“博爱”,唐代韩愈指出“博爱之谓仁”。随着时代的更迭,“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道德观念和具?w规范。
3.2 对“义”的内涵解读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将“义”理解为社会的集体利益。在儒家学派看来,“义”的地位是在私利之上,《论语》中提到:“见利忘义”,西汉的董仲舒则认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阐明“而今需要天理人欲,义利公私分辨的明白”,学者陆九渊比较同意朱熹的想法,表明作为学者应该先知义后知利,才能明晰公私之辨。经过对“义”的一系列解读,能够明显发现,“义”的发展已经能够不再仅是局限在“利益”之上,而是重新被赋予公义以及理性等更广泛的含义。
3.3 对“礼”的内涵解读
站在广义的角度上分析“礼”,其主要是指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的等级以及法律法规、相关道德规范结合,也是一种社会稳定发展的秩序。站在狭义的角度上分析“礼”,其主要是指“恭敬之心”,即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一种礼仪和礼节。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