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危害动态的研究.docVIP

云南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危害动态的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危害动态的研究

云南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危害动态的研究   摘 要 采用定点监测、分级调查法对红河流域不同区域的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5月)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5~9月)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2)同一海拔高度下,病情指数呈现出下游大于上游和中游,而危害率则出现相反的趋势,250~300 m海拔观测点的病情指数大小顺序为下游(2.03)中游(1.96)上游(1.77),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1.77)上游(1.76),危害率为下游(64.57%)中游(66.29%)上游(69.14%)。(3)同一区域则表现出低海拔地区的病情指数和危害率均高于高海拔地区。   关键词 红河流域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动态研究 ;病情指数 ;海拔   分类号 S435.33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其病原菌为单胞杆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木薯萎蔫致病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 Vauterin et al.),在中国木薯主产区的台湾、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均有发生,是国内木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感染此病原菌后可造成木薯产量的巨大损失,对中国木薯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1]。近年中国木薯栽培面积已经达到50多万hm2,其中云南省全省木薯种植面积达2.2万hm2。红河流域特有的高温、高湿天气非常适宜木薯的种植,其木薯种植面积达到1.73万hm2(占云南省总面积的78.8%),但每年因细菌性枯萎病导致的产量损失达12万t。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病,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丘海峰[2]于2006年从检验检疫方面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岑贞陆等[3]、袁高庆等[4]研究表明,17个不同品种木薯组合对细菌性枯萎病无抗病性;李超萍[5]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云南省目前尚未见有关该病害的研究报道,鉴于此,笔者对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旨在摸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该地区的发生动态规律,为生产提供一些科学的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沿红河流域选择3个木薯主要种植市县为调查地,每个市县分别在海拔为250~300 m和450~500 m处各选择1块试验样地作为调查观测点[个旧市选择蛮耗镇为观测点;金平县选择大寨乡为观测点;河口县(新街)选择莲花滩乡为观测点],于3个地理方向上共选择6块土壤质地、水肥管理基本一致的大田作为试验调查样地。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所有调查木薯均选择第一年种植的木薯。   1.2 方法   各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于每个样地中选择健康的小苗用油漆标记,固定50株木薯为调查对象,调查频率为2次/月。调查时每样地随机调查25株,每株木薯从下部叶片开始往上调查10片叶(叶片数量小于10片时全部调查;大于10片时调查10片),用目测法评估叶片的发病程度,记录调查的总叶数、病叶数及病级。分级标准参照赵素梅等[6]方法。   病情指数(DI)=∑(各级病级代表值×该级病叶数)×100/调查总叶数×9   危害率(HR)/%=(发病株数/监测总株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河流域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发生危害动态规律与气候关系   通过表1、图1~3可知,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4月份的危害率为0,4月底开始出现零星病株,5月份为病原菌增长期,6月上半月病原菌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迅速扩散,导致病害大规模爆发,6月底部分地区危害率即达到100%。8月份随着降雨量的急剧减少,病情指数(DI)也随之迅速下降,危害率(HR)也略有所降。结合天气、危害率及病情指数可以看出,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在红河流域进入雨季后开始发病,整个雨季中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尤其是进入夏季后温度满足病原菌的发病条件时,病情指数变化曲线和降雨量曲线出现了同升、同降的现象。因而,气候因子中降雨量的变化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影响最大,也是该病害流行、爆发的主控因素。   2.2 不同地理环境发生危害的差异分析   2.2.1 不同海拔高度发生危害差异分析   不同海拔高度的病情指数及危害率有所差异,总体呈现出病情指数随海拔的升高而略有降低,但数值变化不大。红河流域下游的莲花滩乡,2个不同海拔观测点(250~300 m、450~500 m)都是5月下半月开始发病(图4),7月下半月病情指数达到最高,此时2个海拔点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32和6.67,在整个调查周期中二者的平均病情指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