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问题的研究
【摘 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一定偏见和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已处于启动状态。污名化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导致教师丧失教育信心;导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等群体之间出现心理鸿沟;导致留守儿童陷入“孤岛效应”的发展困境中。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社会各界应杜绝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传媒要注意对留守儿童报道的角度;学术研究揭示留守儿童问题要客观全面;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留守儿童要加强自我教育;采用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关键词】留守儿童;刻板印象;污名化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的父母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对什么是“留守儿童”,学界存在一些分歧。本文的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不满18岁的农村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或者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的青少年。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因此,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通过经验或大众传媒,人们接受了留守儿童即“问题儿童”这样一个“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污名化”的现象,留守儿童就是一个易被实施污名的对象。
一、污名与污名化的涵义
“污名”(stigma)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最初是作为奴隶的一种标志,后来演化成为一种有污点人的身体标记;在中世纪,污名又加上了宗教色彩,被用来指异教徒和肮脏身体的标记。这种标记是刻在或烙在某些人的身上,表示带有这种标记的人是不受欢迎的,需要回避和远离。1963年Goffman将污名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Goffman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受损的身份”(spoiled identity)的核心概念,用于描述遭受污名化体验的人们,被社会他人贬低的社会地位。在Goffman之后,又出现了很多相似的定义,都认为污名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受欢迎的特征,它与特殊外表、行为或者群体身份相联系,并存在于特定的场合或情况中。我国学者俞国良认为污名是一种消极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对被污名者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污名概念包含污名化(stigma atization)、被污名者(stigma atizedperson)和实施污名者(stigma atizer)三个要素,而污名化被视为一种动态的群体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处于强势的实施污名者通过贴标签(labelling)将被污名者的某些负面特征加以扩大,直至形成固定的刻板印象。污名化的实质是促使一种排斥性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
就目前情况来看,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广泛关注,即使有过头的地方,但也都是出于对他们的高度关怀,基本上不存在将留守儿童污名化的主观故意。然而,过犹不及,如果一味盯着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会对他们的成长优势和教育资源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一些人甚至可能把自身利益与留守儿童的问题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将留守儿童污名化。
二、农村留守儿童污名化现状
罗静等系统地总结了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几乎都将留守儿童定位为问题儿童,常带“有色眼镜”去研究和分析问题;任运昌教授在历时4年,深入西部10省的500余次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受访者基本上把留守儿童当成问题儿童看待,常说他们厌学违规、素质低下、不守法纪、犯罪倾向大等。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素质评价普遍偏低,约1/4的相关学术论文(近400篇)对留守儿童的负面特征有夸大倾向。谷子菊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这个标签被贴在父母外出工作而自己留在原籍的学生身上,他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等都被冠以“留守儿童”特有的“标准”――成绩差、攻击行为、性格缺陷、内向、自卑等,按照这种“标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与留守儿童保持距离,减少交往,甚至产生排斥和偏见。以上种种研究表明,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存在一定偏见和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污名化现象已处于启动状态。
甘满堂和赵越利用“利克特量表”研究发现,公办学校中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较弱,其次是作业完成情况差,再次是遵守课堂纪律也较弱。在老师印象中,最顽皮、最不守纪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利用DEFORM-3D模拟镦粗锻造.doc VIP
- 08 威科夫进阶课程.pdf VIP
- CB 673-2020 出入舱口盖规范.pdf
- GA_T 1788.1-2021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第1部分:通用要求.doc VIP
- 大体积混凝土监理实施细则.docx VIP
- (正式版)D-L∕T 343-2010 额定电压66kV~220kV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GIS终端安装规程.docx VIP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培训.ppt VIP
- GPS33E巨人通力调试说明书.pdf VIP
- 重大接待保障措施(环卫作业).doc VIP
- 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20201016014015).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