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桥关隧道软岩大变形地段施工技术的研究
                    红桥关隧道软岩大变形地段施工技术的研究
    摘 要:文章对成兰铁红桥关双线隧道高应力炭质板岩软弱隧道的变形原因进行了分析,依据综合探测及监控量测手段,实施动态设计。对隧道变形地段施工提出了分部、分层开挖的工法要求,并根据二次支护、联合支护及关键部位加强支护的要求制定了支护措施,对二次衬砌的时机提出了要求。同时,在监控量测的基础上,建立隧道变形坍塌风险预警体系,以确保工程安全。 
  关键词:软岩隧道;大变形地段;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8-0001-04 
  1 工程概况 
  成兰铁路CLZQ-13标红桥关双线隧道起讫里程D2K253+710.000~D1K256+890.000,全长3 169.33 m,隧道工程地质具有“四极三高”的显著特点:地形切割极为强烈、构造条件极为复杂活跃、岩性条件极为软弱破碎、地震效应极为显著;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高地质灾害风险。其中,该隧道软质岩大变形预测段及可能发生大变形段共5段长1 480 m,约占隧道全长的47%,对隧道施工进度、成本及安全控制的影响极大,是全隧施工的关键。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特征 
  红桥关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隧址区属高中山剥蚀地貌,处于高原高寒区段。 
  岷江位于线路右侧,岷江河谷深切,两侧横向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 
  地面高程为2 950~3 510 m,地势左高右低,自然横坡10~60 ??{局部稍陡,最大埋深410 m。 
  2.2 地层岩性 
  红桥关隧道地层岩性主要以板岩(碳质板岩)为主,局部段落夹砂岩、灰岩、页岩、(含煤层),零星分布花岗岩。其中,炭质板岩多呈灰、深灰、灰黑色,薄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软,遇水易软化,易风化剥落,抗风化能力弱。砂岩呈夹层分布,呈灰白、灰色,粉细粒~细粒结构,质硬,层理清晰,呈中厚层状,钙质胶结为主。岩体较破碎处偶夹灰白色的石英脉,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 
  2.3 地质构造 
  2.3.1 岷江断裂 
  在地表D2K254+565~D2K254+980段发育岷江断裂,被第四系掩盖,推测洞身段断裂带宽382 m,断层带岩性以灰质板岩为主,岩体挤压较破碎,岩质较软,构造节理发育,强风化带较厚。 
  2.3.2 川主寺1号推测断层 
  物探显示,在D1K256+092~D1K256+350.深孔DZ-HQG-02号孔揭示,157.2~166.3为断层角砾,断层挤压特征明显,多为泥质胶结,节理面夹炭质板岩,质软,手捏易碎,该断层对隧道围岩的影响范围为258 m。 
  2.4 水文地质特征 
  地表水:线路位于岷江水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少部分渗出的裂隙水补给,并向岷江排泄,地表水为当地居民水源。 
  地下水:线路内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为主。 
  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低洼地带排泄,其动态变化大,径流途径短,在雨季尤其是大雨、暴雨之后,水位大幅增高,动水压力增大,旱季反之。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与砂岩、板岩中,千枚岩地层为相对隔水层,由于裂隙发育,基岩裂隙水较丰富,但受岷江深度切割影响,山高谷底,浅部地下水径流途径短,循环交替迅速,基岩裂隙水多于沟谷下部沿裂隙面就近似滴水状、片状或小股排泄状,以岷江或临近沟谷为排泄基准面,因此地下水埋置相对较深。 
  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受地表水的补给,地下水动态变化严格受降水制约,变幅较大。线路内局部发育镇坪肩状倒转复向斜,属储水构造,向斜及背斜核部岩体破碎,富水性强。 
  3 软岩变形的成因及特征 
  3.1 软岩变形的成因 
  软岩隧道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岩层结构特征、力学作用以及特征性矿物成分及分布等因素,每种变形力学机制有其独特的特征型矿物、力学作用和结构特点。 
  隧道在不同的受力环境和围岩结构下,其变形破坏特征和力学机制有所不同,其力学变形机制非常复杂,往往软岩巷道(隧道)变形并非具有单一的变形力学机制,而是同时具有多种变形力学机制的复合型变形力学机制。红桥关隧道软岩大变形的主要成因为: 
  ①炭质板岩属于地质软岩范畴,为低级变质岩,岩层单轴抗压强度低,岩质软。在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下,红桥关隧道炭质板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结构面之间结合差,内摩擦角值极低,岩体强度较低。而红桥关隧道外部荷载主要是山体重力,隧道最大埋深410 m,地应力较大,围岩比(地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大。隧道开挖导致的应力重分布使隧道围岩产生较大的变形,当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时,则塑性变形易导致隧道失稳破坏。 
  ②炭质板岩遇水易软化,易风化剥落,抗风化能力弱。当隧道地下水沿裂隙、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