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docVIP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doc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孔孟之间 郭店楚简的思想史地位 内容提要:先秦儒学的三大坐标为孔孟萄,其基本思想 虽同,却有很大变化发展。其间的变化轨迹,由於资料缺乏, 一直看不清晰;特别是孔孟之间的一百七十年。最近湖北荆 门一座战国墓葬的竹简被整理出版,为了解战国中期及前期 的学术思想提供了前所未知的宝贵资料。本文认为,这批竹 书属思孟学派著作,是早期儒家心性学说的重要文献;它的 出土,补足了孔孟之间思想链条上所曾经缺失的一环。 大思想家之所以为大,不仅在于他提出的问题异常深刻 思人之所不敢思发人之所未曾发,而且往往也由于,他涉及 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ISMISI他所 的问题异常广泛,触及人类知识的许许多多方方 ISMISI 他所 达到的思想上的深度与广度,标志着那个时代所可能到达的 深度与广度,非一般人之力所能及。所以,一位大思想家一 旦故去,他的弟子们,纵以恪守师说为务,其实所能做到的, 往往是各守一说各执一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像粉碎了 的玉璧一样,分崩离析以去。历史越是靠前,情况越是如此。 一位战国末年思想家说过的“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便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事例。 不过韩非此言多有夸张,我们不必过于认真,真的以为 孔子以后,儒学便八瓣开荷花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逻辑 地说来,也不可能有那么多。事实大概是,“自孔子卒后, 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或隐而不见” [1];真正能“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 于当世”者,只有“威、宣之际”的“孟子、荀卿之列” [2] 而已。 这一历史叙述倒是合理的。我们知道,孔子学说主要是 强调仁和礼两个方面,仁者内部性情的流露,礼者外部行为 的规范。仁不能离开礼,所谓“克己复礼为仁”;礼不能离 开仁,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 [3]。仁和礼的相互为体相 互作用,是孔子思想的最大特色最大贡献。二者之中,礼是 传统既有的,仁是孔子的发明;为什么人间需要礼,早已为 大家所熟知,至于为什么人性会是仁,这样一个新问题,孔 子自己也没有来得及做出完满的回答。 孔子以后,弟子中致力于夫子之业而润色之者,在解释 为什么人的性情会是仁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大体上分 为向内求索与向外探寻两种致思的路数。向内求索的,抓住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处,明心见性;向外探寻的, 则从宇宙本体到社会功利,推天及人。向内求索的,由子思 而孟子而《中庸》;向外探寻的,由《易传》而荀子而《大 学》;后来则兼容并包于《礼记》,并消失在儒术独尊的光环 中而不知所终。 儒家学说早期发展的主要脉络大抵如此。但是我们一直 缺乏足够的资料来描绘它的细部。一些传世的文献,由于年 代不能敲定,也不敢贸然使用。于是,一个重要学说的重要 阶段,多年来始终若明若暗,令人徙唤奈何。 谁也不会料到,事情竟在今天出现了转机。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一号 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说曾数经盗扰,可是仍幸存八 百余枚,凡一万三千余字。墓主姓名、身份及下葬年月因无 文字记载,已无从确知。考古学家根据墓葬规格、器物型样 推断,墓主当属士级贵族,且很有可能便如殉葬耳杯铭文所 示,乃“东宫之师”,即楚国太子的老师;入土年代约在公 元前300年上下[4]。这批竹简全部为学术著作,经整理编 定为十六篇,其中除《老子》、《五行》两篇与1973年湖南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同名篇章大体相似、《缁衣》一篇与 传世文献基本相同外,其他十二篇儒家类的书籍和一篇道家 类的书籍,皆为今人所未之或闻[5]。初步阅读后可以认定, 这十四篇儒家经典,正是由孔子向孟子过渡时期的学术史料 儒家早期心性说的轮廓,便隐约显现其中,实在是一份天赐 的珍宝。 二十四年前,马王堆汉墓帛书部分资料面世,有一篇被 称为“《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书,因其儒家面孔, 当时倍受冷落,以致能够轮到我来发现,它的思想属于“孟 子之列”,是子思孟轲五行说的重要佚著,可以帮助解决儒 家学说史乃至整个学术史上的许多难题,於是为文推荐,施 以 ,并取名为《五行》篇。现在这同一篇著作又以简明 形式在郭店楚简中出现,且自名“五行”,抄写时间较帛书 上提约百年,与其他十多篇“孟子之列”的竹书同在。根据 这些新的情况,我猜想,这些见于竹帛的儒家经典,属于同 一思孟体系,以文体互有差异,故非一人一时之作[6];其 成书年代,应与子思(483 ?-402?BC)孟子(380?-3 OO?BC)的 年代相当,肯定在《孟子》成书之前。《汉书?艺文志》儒 家者流有“子思子二十三篇”,《孔丛子》又说子思“撰中庸 之书四十九篇”,这些书籍虽已失传,我们仍可想象得出, 它们当像与之同时的《庄子》那样,也是一部论文集,由孔 子向孟子过渡学派的论文集;现在郭店楚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