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董其昌“明暗”说的研究综述
董其昌“明暗”说的研究综述
【摘要】 董其昌是晚明著名的文人画家、绘画理论家和美术鉴赏家。他的绘画理论特别是他倡导的“南北宗”论对以后的艺术、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几乎成为以后三百年来绘画的主流,并影响到后人对中国画史的整体把握,至今仍褒贬不一。而对其首倡的“明暗”说也是莫衷一是,本文对此略作述评。
【关键词】董其昌明暗说 述评
董其昌开启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后现代”主义[1],其所在的17世纪通常被称为“董其昌世纪”。他不仅是晚明绘画的领袖,而且其“南北宗”思想统治了中国画坛300余年。由于他思想的复杂性致使其绘画理论存在着诸多矛盾,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正反参半。所以,董其昌“成为中国绘画史上最难以正确理解和评价,也最难以真正阐发其历史意义的一位争议性人物。”[2]而对其绘画美学思想的评判自能也是见仁见智,难成定论。
一、董其昌及其“明暗”说
晚明的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董祖上虽不乏仕宦出身之辈,但历经几代而后便家道中落,其父“历谋糊口,仍笔耕砚圃之供。”[3]因此,董其昌和众多寒门文士一样,选择学优致仕的科举之途。少时董其昌虽负重名,然其登科之路并不顺畅,而立之年仍奔忙于场屋内外,结局可谓喜忧参半。直至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十五岁的董其昌才进士及第,入选翰林庶吉士,授以编修,。万历二十二年(1594),擢升太子讲官,后却因“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4]此次名义上的升迁迫使董其昌离开翰林院,失去日后晋升的机会。这一调任离京使董心灰意冷。于是他权衡利弊,遂上“乞休疏”以“翰林编修”养病,闲居乡里。“虽时有山东登莱道、河南彰德道、汝州道之推擢,臣皆悬车不赴,家食二十年有余矣。”[5]
直到天启二年(1622),六十七岁的董其昌奉召为太常少卿。天启五年(1625),官拜南京礼部尚书。在任仅一年,再上“乞休疏”,离开党祸日炽官场。崇祯四年(1631),七十七岁的董其昌感念圣主知遇之恩,在故里拜接“起故官,掌詹事府事”[6]的诏书。入京,参与编撰《熹庙实录》。崇祯七年(1634),八十岁的董其昌“屡疏乞休,以太子太保致仕还乡”。[7]又二年卒,后追谥文敏。
董其昌一生以翰墨自娱,文采风流,其主要画论、书论、题跋后人集结于《画禅室随笔》当中,其中一条题跋曰:“余尝与眉公(陈继儒)论画,画欲暗不欲明,明者如觚棱钩角是也,暗者如云横雾塞是也。眉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之画师甜俗魔境耶?”[8]在此,董其昌提出“明暗”说这一美学命题。他采取“去明求暗”的立场,“暗”不仅是其一生追求的“浓淡枯润,一任自然,而天趣溢出”的笔墨意趣,也是其批判浙、吴二派末流粗放狂怪与纤媚之陋等恶习的理论依据。对此,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明暗”说的研究以及得失
如果以改革开放为界,大陆的董其昌研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可以上溯到“五四”运动,这期间,国内总体形势是将董其昌的思想置于“摹古主义”、“形式主义”等罪名加以否定和批判。由于研究资料的缺乏以及学术评价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严重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董其昌研究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客观的现象。如徐悲鸿对董其昌的批评较为严厉,“吾尤恨董断送中国画二百余年,罪大恶极”[9]而后,滕固、童书业、启功等人则从不同角度对董其昌的理论提出批评,认为其“南北宗”不符合历史事实,学者俞剑华提出董其昌 “南北宗论” 的“伪造说”等。但童书业却对董的“明暗”说有了初步的认识,他认为:“董氏所谓的‘明’、‘暗’,是指刻露与浑厚。”这一解释可谓一语中的。[10]到了五、六十年代,由于苏联写实主义的传入和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思想的影响,认为董其昌是恶霸地主,继续被否定和打倒。显然,纵观整个时期,学术上的一片诋毁声掩盖了董其昌画学思想的真正价值。相反,此时的台湾学者徐复观先生对董其昌的研究可谓公正而客观,并涉及到了董氏绘画美学中的明暗问题。认为他是“从笔墨技巧上去领会淡,也只是从笔墨技巧中的一家一曲去加以领会,这便与淡的真正意味,相去甚远了。”[11]显然这是一精辟之见。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以后到上世纪末近二十年的时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逐步清除“极左思潮”对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术研讨遂呈现良好的氛围。二十年来,关于董其昌研究的论文、专著已经相当可观,在各个方面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1978年《天津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文章,提出重新评价董其昌。而后,上海《朵云》也陆续发表一批董其昌研究的论文。到了1989年9月,由《朵云》主办,在董其昌的故里举办“董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对董氏的艺术及绘画美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拓宽加深。直至1992年4月,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召开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