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的的特点及防治技术.docVIP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的的特点及防治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的的特点及防治技术

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新的的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 介绍了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的新特点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 转Bt基因抗虫棉;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8421(2008)02―094―02      大丰市是江苏沿海主要产棉区,棉花种植历史长,植棉水平高,常年种植面积在1.5万hm2左右。为了扼制棉铃虫的肆虐,20世纪末该市开始引进试种转Bt基因抗虫棉,由于其良好的抗虫性,以及简便的栽培手段和较好的丰产性,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近年来逐步暴露出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病虫发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给防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笔者对近年来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后期病虫防治技术提出了意见。      1 Bt抗虫棉后期病虫发生特点      1.1 棉盲蝽上升为棉花后期的重点防控对象大面积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后,棉盲蝽已急剧上升为棉田第一大害虫。2001~2007年有5年棉盲蝽达偏重以上发生水平,后期重发田百株残虫数在100头以上,小铃被害率高达40%,对产量影响明显。其原因是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后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发生程度急剧下降,棉田内针对棉铃虫用药量大幅度降低,从而对棉盲蝽的兼治效果削弱;寄主增多,食源充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棉花、蔬菜、果树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棉盲蝽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忽视对棉田外寄主的治,导致虫源增殖系数高。       1.2 棉铃虫、玉米螟、红铃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明显减轻四代棉铃虫、三代玉米螟过去一直是大丰市棉花后期主要害虫,发生期从8月中下旬持续到9月上中旬,此时正值棉花结铃期,为害性极大,造成棉花蛀杆、蛀铃,盖顶桃很难安全成铃,以1997年为例,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1758.7粒,百株蛾量4550头,高峰期百株虫230头,铃害率24.5%;玉米螟百株卵量20.2块,蛀杆率5.3%,铃害率8.2%,仅这2种害虫对棉花的为害,平均每株棉花有3.2个棉铃被蛀食。2000年以来,转基因抗虫棉在大丰市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对控制后期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作用十分明显,红铃虫几乎绝迹。以2002~2007年为例,四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平均101.1粒,是1997年的5.7%,高峰期百株虫量平均5.8头,是1997年的2.52%,铃害率仅0.23%;三代玉米螟百株卵量O.9块,百株虫量1.6头,蛀杆率0.2%,是1997年的3.8%。      1.3 外来有害生物烟粉虱对棉花后期为害日趋明显棉蓟马对常规棉花的为害主要在苗期,为害真叶和嫩头,造成叶片皱缩和无头苗,后期发生量很轻,几乎不造成任何明显为害症状和产量损失。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来,棉蓟马对棉花苗期,以及棉花中后期花、幼铃的为害影响较大,特别是后期造成小铃异常提前开裂,减产明显。一般是从8月下旬至9月上旬田间虫量开始急剧上升,单朵花虫量100头以上,而且生育期迟的田块后期虫量更大,单株小桃开裂多的达4―5个,一般田块因小桃开裂减产1%左右,高的田块达10%左右。   大丰市自2002年首次在花卉上发现烟粉虱,通过近几年的调查和大面积普查,寄主植物有90科,403种(变种)。2004年以来发生面、发生量及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烟粉虱每年12月至翌年6月份主要集中在大棚茄果类、瓜类蔬菜上繁殖,到7月上旬部分迁出棚外附近露地寄主植物危害,在棉花上可繁殖4~5个世代,后期棉田烟粉虱发生量大,易诱发煤污病,影响叶片正常光合作用,并造成植株叶片提前枯萎,减产降质。并有传播病毒病的危险,潜在威胁很大。      1.4 夜蛾类害虫暴发频繁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每年秋季8―9月份都在个别地区偏重发生,直接为害棉花的蕾、叶,影响成铃率和叶片的正常光合作用。2种夜蛾类害虫7月底在棉田内始见,繁殖2个代次后虫量激增,且世代重叠明显,地区间发生极不平衡,东部沿海棉田要重于西部棉田。转Bt基因抗虫棉中后期生长势强,叶大嫩绿,含氮量高,诱集作用明显,对夜蛾类害虫不具有任何抗性。      1.5 后期病害发生严重多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后期红叶茎枯病、枯黄萎病、叶斑病重于常规棉。由于转基因抗虫棉需肥量大于常规棉,尤其是氮肥和钾肥,后期土壤钾肥不能满足,则红叶茎枯病发生重,棉株提前衰老,影响铃重。后期枯黄萎病一旦遇到降雨多的年份,则大暴发,2006年8月下旬出现低温多雨天气,导致全市大面积棉田发病,第2发病高峰病田率92.6%,病株率0~90.5%,平均48.6%,有些田块棉株大面积提前枯死,发病程度为近年来少有。2007年9月18~19日连降暴雨,造成枯黄萎病雨后急性暴发流行,老棉区棉花大面积提前落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