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现状的研究
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现状的研究
[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一向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则更多的承受着来自当今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威胁,本文通过对贵州地区侗族“拦路歌”乐舞文化的综合调查,对民族艺术进课堂的现状进行全方位思考和剖析,唤起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 拦路歌 课堂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在其浩瀚的文化长河中,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文化多样性,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少数民族都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两难选择:一方面苛求尽快实现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希望长久地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恐惧传统文化在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消失殆尽。这个问题在人口较少,较为偏远的少数民族中尤为突出。
一、贵州侗族“拦路歌”乐舞文化现象概述
侗族人拦路和拦路歌,是侗族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和音乐中重要组成部分。侗族有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习俗,侗族语叫“外嘿”,也有译作“月乜”。“凡有远客到来,必定举行隆重的仪式,热烈欢迎,侗族热情接送客人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拦路’”①。“在进入本寨的必经路口或门楼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或绳索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上的姑娘,拦住客方的后生,或是主寨上的后生,拦住客方的姑娘,主方首先唱起‘拦路歌’,唱出种种拦路的‘理由’,客方的姑娘或后生,则以歌作答,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称之为‘开路’。”②主要流传在贵州东南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侗族聚居的村寨。“拦路歌”是一种侗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歌舞活动之一,普遍性和受欢迎程度广。长久以来,对“拦路歌”的收集、整理、解释和研究所呈现出的,又是及其多面、多角度的。
从种种观点来看,“拦路歌”这一艺术形式是普遍存在的,知识每个地区都有其地方的特点与特色。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方暨申老师住进侗乡腹地黎平县的龙图乡,历时两个多月,对拦路歌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整理,精心撰写出一篇《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对侗族拦路歌的习俗及音乐做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这篇文章成了研究侗族拦路歌的佳作和基础。
拦路歌文化特点明显,资源丰富,以贵州省黎平县龙图乡为例,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和发展背景下,形成了全套的拦路歌“系统”。方暨申在《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中说:“全套拦路歌很有系统。它按照曲调的不同划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又包括数十首歌曲,整理归纳后,一共是六十首。这尚不包括其中‘汉歌’、‘苗歌’的部分。如果按歌师的计算方法,即每一首歌中有不同的词都另算一首,那就有一百二十首之多。”③从这一点上分析,就奠定了“拦路歌”引入课堂的资源基础。
二、“拦路歌”引入课堂现状及成果
1、各级部门重视,纳入总体规划
自国家实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公布以来,贵州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得到了重视。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贵州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为此,贵州黎平县、从江县等地积极响应,将包括侗族大歌、声音歌、拦路歌在内的多种侗族传统艺术形式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6年3月13日黎平县委下发了《中共黎平县委黎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意见》,意见详细阐述了民族文化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意见;从江县教育局编制了“侗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投入专项资金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引进歌师、培养培训音乐、舞蹈教师等。
2、形式多样,多彩齐放
根据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侗族地区的中小学校立足本地区、本校实际,选择恰当形式和内容,合理的将侗族“拦路歌”引入课堂。黎平县至2012年,全县村级以上学校均成立了侗歌队、民族艺术班或课外侗族文艺兴趣活动小组,使民族文化进课堂富有朝气和吸引力;从江县小黄村中心完小开展侗歌进课堂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该校侗歌队曾代表贵州省出访多个国家演出。
三、“拦路歌”引入课堂所面临的问题及压力
1、当下文化语境的影响
当下的文化语境,给我们呈现了侗族乐舞创作、传承的这样一副景象:生产技术、生活、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中,侗族民众集体创造的农耕文明体系下的侗族乐舞文化——拦路歌乐舞,为农耕时代侗族社区民众的一种生活化的民间歌唱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音乐文化样式。其本身为当地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她)们通过乐舞来教化人们和子孙后代铭记本民族的历史;通过乐舞来结社;通过乐舞来进行恋爱、择偶及婚姻生活,进而完成其族群、家族繁衍。此乃其原本的社会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