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工匠伦理剖析
中国古代工匠伦理剖析
摘要:中国古代科技发端较早,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以及约束使用科技的主角(即工匠)的行为,便形成了与工匠职业相关的伦理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整顿规范了中国古代工匠的责任,同时也限制了科技的发展。因此,进行中国工匠伦理的研究,有利于当代技术伦理的研究,也有利于工程师等职业伦理的确立。
关键词:工匠;伦理;技艺;中国古代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27―02
中国古代科技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成果(如四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工匠作为封建社会技术实践的主要承担者,在当时已形成了较为纯熟的伦理规范,对工匠的技术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一、中国古代与工匠相关的伦理观
在古代中国,工匠是从事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者,用自己制造的产品来换取所需的生活资料。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匠队伍也日益壮大,便逐渐形成了相应的工匠伦理观。
1.“以道驭术”观。“道”原指“路”,是具有方向性的路,引申为人类乃至万物所必须遵守的普遍规律,在这里“道”指伦理道德。在中国古代,“术”与“技”近乎同义,是指对某一事物的具体操作方法,在这里“术”指技术、技艺。“所谓‘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驾驭和制约。”[1]
“以道驭术”观念,最为成熟的当属道家学派。“道”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2]也就是说,老子认为,道是万物本质,主宰万物由生到死的过程。老子还要求用“道”来制约技术的发展,他对技术的发展以及道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乐观主义态度。
“以道驭术”观念的形成,不仅给予“术”一个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而且限制了“术”的负面影响,促进了技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2.“抑奢”观。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抑奢这一观念亦是我国工程伦理不可或缺的,在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历代学者都是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浪费的。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3](“孙”通“逊”)在奢侈与节俭之间,孔子宁选节俭。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都反对奢侈淫逸,并且强烈地抨击了奇技淫巧,以此来促进国家和谐。
秦汉时期,仍倡导节俭、反对奢靡,提倡“上农除末,黔首是福”的重本抑末的政策,认为农业生产才是根本,而奢侈品的生产与流通被认为是末,应加以遏制。元明清时期的明主、学者仍延续抑奢观念,严格控制奢侈品的生产等。
除“以道驭术”、“抑奢”等观念外,还有遏制“行滥”、“重本抑末”发生伦理转向等观念,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封建君主的利益,而且对当时技术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中国古代工匠的伦理规范
在封建社会,工匠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保证工匠所造产品的质量,便出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匠伦理规范。
1.技艺精湛。拥有精湛的技艺是工匠能够谋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工匠伦理责任的基本要求,“《诗经?卫风?淇奥》早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来表彰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进行切料、糙锉、细刻、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制作、一丝不苟的精神。”[4]这种精神成为工匠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出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工匠,如大禹、庖丁、鲁班等等,这些工匠堪称“典范”。
2.物勒工名。“物勒工名”也是工匠必须遵守的伦理责任之一,就是说工匠在制作完成一件器物的时候,必须把自己的名字刻在器物上面,以表对产品负责,并且等待工师的检验。
西夏时期的工匠就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有责任:“御舟不固者,若造者工匠人员当绞杀,头监、检验者等徒十二年……御车与辇(汉语轿子)等已造完毕,未成使用,及因检验时未视虚假,谓无伤损,行用不牢时,一律营造者匠人徒三年,小监、检验等徒二年。此外,从舟船门所残留条目看,工匠所受的监督十分严厉:‘制造船及行日、大意制作舟船坏、盗减应用日未满船坏、船沉失畜人物、制船未牢水冲坏、铁钉未及式样、应用未减制船未牢日未满、造船及行牢等’。”[5]到了宋代仍沿用“物勒工名”的制度,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器物的质量,也极好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3.毋作淫巧。《尚书?旅獒》中提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6]这里令人丧志的“物”及“异物”都是指“淫巧”之物。工匠是不能制作那些非实用之物的。
《幼学琼林》中指出“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济于用。”[7] 也就是说,再奇特的技巧,如果对人本身没有任何好处,那么它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而百工技艺虽不奇巧,但很实用,它是有价值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