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病害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鳜鱼病害的研究进展

鳜鱼病害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对鳜鱼研究进行评述,并展望了其前景。   关键词鳜鱼;病害;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学;预防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      鳜鱼是一种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极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前景刺激着鳜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鳜鱼的病害也随之频繁发生,加强鳜鱼的病害研究十分必要。笔者对近年来国内鳜鱼病害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原体研究   吴淑勤等[1]首次报道了鳜鱼的病毒性病原,确定鳜鱼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病毒,并将该病毒初步命名为鳜鱼病毒(Siniperca chuatsi Virus,简称SCV)。李新辉等[2]建立SCV核酸的简易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从核酸水平研究SCV病毒。从感染鳜鱼病毒的鳜鱼体中分离病毒,提纯核酸作为模板,通过RAPD法,用带酶切位点的引物进行病毒核酸随机引物扩增,获得扩增带谱。从带EcoRI酶切位点的引物扩增产物中,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大小约为0.4、0.5 Kbp的片段,经EcoRI酶切处理制备成带粘性末端的片段,分别插入质粒pUC19的EcoRI位点。EcoRI酶对重组子进行酶切鉴定,获得2种带插入SCV核酸PCR扩增产物的重组子[3]。对2个小插入片断进行序列分析,插入序列分别为369、450 bp的片段[4]。   罗宇良[5]观察寄生于鳜鱼体的鲺,活体时身体透明,虫体大而扁平,体长一般在3~7 mm,其形状很象臭虫。身体由头、胸、腹3个部分构成。头部为由头节和胸部第1节愈合成的马蹄形的背甲,在其腹面边缘生有许多倒刺。头部有复眼1对、中眼1只,背甲腹面有附肢5对,分别为第1、2触角,大颚、小颚和颚足。口器由上、下唇和1对大颚组成。1对小颚在成体时成为吸盘。在2个吸盘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为口刺,口刺基部有毒腺细胞,可分泌毒液经口刺送到前端。胸部共4节,每节腹面2侧有1对游泳足,为主要行动器官。腹部不分节,为1对扁平长椭圆形的叶片,前部愈合,为呼吸器官。罗宇良[5]、于科等[6]观察到寄生鳜鱼鳃上的微山尾孢虫的两壳片向后延伸成细长的尾巴,长约50~70 μm。顾晓[7]在鳜鱼的背鳍、尾鳍的鳍条间发现寄生血红色的藤本嗜子宫线虫,虫体长20~45 mm[7]。   王桂堂[8]对江口水库鳜消化道内寄生的范尼道佛吸虫月份变化进行初步观察,范尼道佛吸虫第1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2中间宿主为包括黄颡鱼在内的多种淡水鱼类,成虫寄生于鳜鱼(终末宿主)的消化道。江口水库鳜鱼消化道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率和感染丰度的月份变动情况与范尼道佛吸虫在黄颡鱼中的感染率和感染丰度月份变动趋势高度一致,可以认为,范尼道佛吸虫在鳜体内的感染与其囊蚴在黄颡鱼体内的感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觅食黄颡鱼可能是鳜获得范尼道佛吸虫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还发现,范尼道佛吸虫在鳜消化道内的寄生数目与鳜鱼的体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较大的鳜吞食更多的中间宿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染机会和更高的感染强度。   2流行病学研究   陈建酬等[9]通过调查认为,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在珠江三角洲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在7―10月的高温季节,季节交替时发病率最高,11中下旬水温降低后,该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气候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单晓鸾[10]认为,鳜鱼白皮病主要发生在鱼种阶段,流行季节为5―8月;斜管虫病、车轮虫病全年都可发病,春夏季阴雨天发病更多;水霉病鳜鱼各生长阶段均可发病,主要危害鱼卵和早期鱼苗;烂鳃病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有发生,水温在20 ℃以上开始流行,每年4―10月水温在28~35℃时最为流行;中华鳋病和锚头鳋病发病时间多在4―10月。郭兆俊等[11]认为鳜鱼暴发性出血性流行病在水温25~30 ℃条件下蔓延很快,急性型3~4 d死亡,亚急性型7~8 d死亡。罗永光[12]在洪泽湖渔区调查发现,鳜鱼尾孢虫病主要在5―9月发病,7―8月病鱼死亡率高,11月还发现病鱼鳃上有胞囊。王桂堂[8]调查江口水库108尾鳜鱼,肠道范尼道佛吸虫的总感染率为52.78%,平均感染丰度为7.64±26.18。1月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最高,为70.83%,随后急剧下降,2月的感染率只有10%,3月感染率开始上升,到4月达到最高水平,达78.57%,随后的5月感染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7月的感染率是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低点,到8月调查结束时,范尼道佛吸虫的感染率又略有上升。   3组织病理学研究   鳜鱼暴发型出血性流行病是近几年危害鳜鱼的主要病害之一,陈建酬等[9]、单晓鸾[10]、郭兆俊等[11]、王昀等[13]、朱士祥等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