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杂剧本体观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人杂剧本体观剖析

元人杂剧本体观剖析   摘 要: 对于沿袭旧词语而又是新出现的戏剧种类,元人对于杂剧本体的认识,从元初胡祗遹的《赠宋氏序》到元末杨维桢的《沈氏今乐府序》和夏庭芝的《青楼集志》,在“名”上经过辨析得以明朗化、固定化,并得到后世的认可;在“实”上经过对杂剧内部艺术要素的多角度探索,趋于理论化、系统化。元杂剧的名与实终于得以揭示,对于杂剧的戏剧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得以明确,形成了较为科学的杂剧本体观。   关键词: 元杂剧 本体观 “名” “实”   所谓本体观念,指对存在本身的探讨形成的认识观念。元代为我国戏剧创作与演艺的黄金时代,杂剧自北而南风行全国,由于知识分子仕途出路的狭窄而摆脱“学而优则仕”的常规模式,投身或关注戏剧领域,也促进了戏剧观念的活跃与变化。单就杂剧这种戏剧样式来说,它的自身存在就吸引了理论界进行辨析、界定,对于客体的关照增加了理性思考与分析的色彩,不再是秦汉以来简单地记载戏剧的演出与功用。任半塘先生概括“唐宋剧说”总体情形时就曾加着重号强调说:“前人记载之动机,大都在传优谏,而不在戏剧。戏剧情形,不过附见而已。”[1]P39那么,元人对于元代代表性的戏剧样式“杂剧”的本体是如何认识、认识到何种水准呢?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认识和界定他们口中、笔下所言的“杂剧”的特征和本质的呢?如何与其他戏剧样式在理论上加以区别的呢?围绕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元人的杂剧本体观念。本文试以时间为序,探寻元人对于杂剧自身存在的认识进程。   一、元代前期杂剧的“名”“实”观   “杂剧”一词,任半塘先生已指出,最早见于唐李德裕《李文饶文集》卷十二《论故循州司马元颖追赠》一文,文中陈述了“南蛮”掳走“杂剧丈夫两人”,但这两人实属于被“音乐伎巧”之人。[1]P240-245如此,“杂剧”实属杂技百戏之列,带有一定的歌舞戏色彩。宋代戏剧演出兴盛,“杂剧”一词,指的是由“末泥”、“副净”等脚色演小故事的戏剧样式,为滑稽戏。金代出现“院本”,与宋人杂剧“可以说同而名异”[2]P142(今之学界分别称之为宋杂剧与金院本)。元代的杂剧,则是融合了滑稽戏、歌舞戏之长,以北曲为依托,以一人独唱为主,将唱、白、表演综合在一起的全新的成熟的剧种——今之学界称之为“元杂剧”,因音乐体系的不同,与宋元南戏(南曲戏文)同列,又称之为“北曲杂剧”。   宋杂剧、金院本与元之杂剧渊源颇深,元人也由此而从“名”(名称)与“实”(戏剧要素)两方面对杂剧这一客观存在的客体进行了分析、探讨,展示了元人自觉的理论观念。   元代前期的胡祗遹首先对杂剧的“名”与“实”进行了探讨,他说:   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所尚,而变近代教坊院本之外,再变而为杂剧。既谓之杂,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间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理,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胡祗遹《赠宋氏序》)[3]P260-261   胡祗遹,字绍开,号紫山,生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卒子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是元初理学名臣。从时间跨度上,他的一生经历了金、蒙古时期与元朝,这也正是杂剧的脱胎、定型与成熟时期,从这个角度上说,胡氏本人就如同元杂剧成长的见证人。上引这篇序文是写给杂剧艺人的,序中所谓“伎剧”为舞台上的表演剧种总称,所谓“近代教坊院本”指的是金代院本,而所谓“杂剧”,指的正是同时代的杂剧,即我们今人所谓的“元杂剧”。如前所说,“杂剧”这个词唐宋各有所指;而在元人胡祗遹文中出现的这个词,既有其所指,又有其含义分析。也就是说,《赠宋氏序》实际上对元杂剧这一戏剧形式的“存在”,在理论视野里给予了“名”上的正式记载与确认;对于它的“实”的认识,落实于杂剧内容方面,对其题材范围广泛性——“杂”的体认上:艺术表现内容尚几乎无所不包、艺术表现力上几乎无所不能。这一认识,缺乏对杂剧艺术形式的探索,虽然颇有些望文生义的色彩,但作为现存文献中的最早对元杂剧所作的解释,完全称得上是元杂剧本体论上一次弥足珍贵的探索。   胡氏此序是写给杂剧艺人的,把元杂剧称作“杂剧”,是来自于艺人和民众口中的实际称谓。这一点可验证于元末陶宗仪的记载,《南村辍耕录》卷二七“杂剧曲名”条云:“金季国初,乐府犹宋词之流,传奇犹宋戏曲之变,世传谓之杂剧。”据“世传谓之杂剧”一句,“杂剧”这一称谓在“金季国初”(金末元初)当己行于世俗,为实际称呼。北宋虽亡于金,但杂剧并未亡,只不过在社会动乱中散落到北方各地,借助历史惯性,“杂剧”一词应当仍然存在。可以推测,当金末元初那种拥有新音乐体制、新脚色制度的新型“伎剧”开始成型时,普通百姓和艺人仍会沿用或借用“杂剧”一词来称呼元杂剧,以此和同时存在的以“副末发乔、副净打诨”为表演形式的院本区别开来。对于词语及其含义与所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