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法律思想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先秦法律思想剖析

先秦法律思想剖析   法律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窗口,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能不在法律中得到反映。本文对一些先秦法律用语进行考察,发现在中华法系起源时期有以下文化特征:鲜明的等级法思想、耻辱性刑罚特征、家族本位的宗法制思想、刑德合一的怀柔政策。这些特质与中国古代宗法制、君主专制的社会特征紧密相关,与处处追求平衡和谐的中庸思想密切相联,同时又和崇尚礼教文化的民族心理相吻合。   [关键词]先秦;法律用语;法律思想   [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11-0118-04   牟玉华(1978―),女,上饶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江西上饶 334000)饶 晶(1983―),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江西南昌 330077)      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常表现于精神领域、上层建筑等方面,但它在深层上决定着整个社会行为和道德规范的价值体系,其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会凝固化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因此,可以说法律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窗口,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不能不在法律中得到反映。先秦法律为中华法系的源头,其法律思想多未成体系,常散见于经籍史册中,在这些文献中,记载着大量诸如“法”、“赎刑”、“隐”等法律用语。它们作为先秦法律行为和法律思想的载体,能够直接反映当时法律的状况和法律的价值取向;同时,它们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结晶,能揭示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特质。本文对部分先秦法律用语进行考释,发现当时法律状况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等级法思想      《说文解字?水部》:“?,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字从“水”,象征法的公平,所谓法平如水,这既是对法的期望和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高度凝结了古人世世代代关于“法”这一社会现象的传统认识。[1]然而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早已渗透到立法、执法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法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的公平思想与等级权限制度长期地交融,使法律本身带有鲜明的等级法思想。等级法观念来源于社会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都有不同,礼仪、服饰、器用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僭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是中国古代等级法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的“尊严”。我们可以从“八辟”、“弑”、“官赎”三个法律用语中管窥先秦法律中等级制的威慑力。   (一)八辟   周制规定对亲、故、贤、能、功、贵、勤、宾八种人犯罪须经特别审议,并可减免刑罚,称为“八辟”。《周礼?秋官?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贾公彦疏:“案《曲礼》云:‘刑不上大夫。’郑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于刑罚也。”孙诒让正义:“依《曲礼》注义,盖凡入八议限者,轻罪则宥,重罪则改附轻比,乃有刑也。”能够以“八辟”减免刑罚的人均是权贵贤能,是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可见当时法律对权贵阶层的倾斜,带有严重的等级制观念。“八辟”并不仅见于先秦,它后来成为历代封建帝王的亲族、近臣减刑免刑的特权规定。汉代改名“八议”,三国魏正式写入法典,一直沿用到清代。   (二)弑   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弑”,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说文?杀部》:“弑,臣杀君也。”段玉裁注:“述其实则曰杀君,正其名则曰弑君。”“弑”带有明显贬义评价色彩,所反映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份的礼治思想。《孟子?滕文公》:“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这些上对下、尊对卑的“仁”、“慈”,下对上、卑对尊的“敬”、“孝”都是“礼”的原则。同时“礼”也是制度,上下尊卑之间关系分明,不得僭越。在统治阶级看来,“臣弑君”、“子弑父”是严重违背等级礼制,是破坏等级特权社会的极端行为,故《论语?先进》中教诲说“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三)官赎   官赎是一种变相的赎刑。一般的赎刑用财物以免除惩罚,《尚书?尧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但官赎“以官代罚”,有官爵的罪犯可免官爵而代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会于商任,锢栾氏也。……冬会于沙随复锢栾氏也。”杜预注:“禁锢栾盈,使诸侯不得受。”“锢”即“禁锢”,指犯罪官吏本人及亲友终身禁止做官的制度。赎刑和官赎充分暴露了阶级社会中法律的等级性,犯罪后可以用钱或贬官、削爵来“赎”罪。这样有钱、有官、爵的贵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