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docVIP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doc

浅析“亲属容隐”制度的前世与今生 “亲属容隐”制度又叫作“亲亲相隐”或 “亲亲得相首匿”。它是儒家伦理纲常的道德理念在法 律上的间接反映。“亲亲相隐”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 到秦汉时期已经法律化,再到唐宋时期得以体系化, 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期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 仍然得以保留。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才在祛除旧习 的司法改革浪潮中被废除。建国后我国法律中并未涉 及到此。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对于“亲亲 相隐”制度在我国法律界的回归是一大进步,但是这 种近亲属拒绝出庭制度就像罂粟花,看起来很美,似 乎重新确立了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的合法性,但 这真的是完全意义上的“王者归来”吗? 关键词:“亲亲相隐”制度;司法改革;近亲属拒 绝出庭;回归 D915.3; D929 A文 章编号:2095-4379- (2015) 01-0236-02 于宴浩(1989-),男,汉族,山东招 远人,烟台大学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最近网络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哈尔滨“越狱杀警案” 再次将关于“亲属容隐”制度的讨论推到了风口浪尖, 广大网友以及众多专家学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亲属举报到底是“大义灭亲”还是“有悖人伦”?举 报是出于内心正义的召唤还是基于所谓奖金的驱使? 对此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毫无疑问的是 高玉伦的亲人们并没有因为“大义灭亲”而被村民们 认同,得来的奖金也将他们平静的家搞得鸡犬不宁。 这不免在社会上引发一场道德和法律的大讨论。 一、“亲亲相隐”制度的前世 (一) 先秦时期__ “亲亲相隐”制度的萌芽 “亲属容隐”制度的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 子。据《论语》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 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 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认 为近亲属之间互相包庇犯罪,是亲人之间真情的流露, 符合儒家的伦理纲常,不能认为是犯罪。事实上,孔 子当时主张的仅仅是父子可以相隐,因为这体现了儒 家的孝道。孔子的经典论断成为了后世“亲属容隐“制 度确立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 秦汉时期__ “亲亲相隐”正式确立为法 律制度 即使在实行严刑峻法的秦王朝,虽然鼓励百姓积 极告发犯罪,但对父母子女之间的告发也有限制。云 梦竹简的《法律问答》中有记载:“子告父母,臣妾告 主,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我们不难看 出,即使在这样一个鼓励互相揭发罪行的朝代,也有 “亲亲相隐”思想的渗透。 在西汉初期,首匿作为一种重罪,即使父子亦不 得相隐,以此来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后来汉武帝 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亲属容隐制度才得以确立。汉宣帝时又颁布了一道诏 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 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 廷尉以闻。”这份诏令的颁布在亲属容隐制度的发展史 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意味着“亲属容隐”已经由 道德观念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此后,亲属容隐制度 作为一项重要的封建法律制度代代传承下来,绵延两 千多年。 自今子首匿父妻匿夫,孙匿大父皆勿坐;其 自今子首匿父 妻匿夫,孙匿大父 皆勿坐;其 (三)唐宋时期__ “亲亲相隐”发展成熟,形 成完备法律体系 “亲亲相隐”制度发展到唐朝己形成比较完备的 规范体系,为后世历代所沿袭。唐律中亲亲相隐的规 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容隐的亲属范围扩大,全部的同居亲属(不论 服制)、不同居的小功以上亲属也可相隐。身份低下的 部曲、奴婢虽然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但也可为主人隐 瞒罪行。 从容隐的的程度来看,不仅可以互相包庇犯罪 不去揭发,而且还可以为犯罪亲属通风报信,帮助其 逃跑。 将相互告发亲属的行为定为犯罪。同时,在案 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律规定有相隐义务的亲属免除作 证的义务。 如果犯有谋反、谋大逆、谋叛者等危害中央集 权的罪行则不适用。 宋代的《宋刑统》在亲属容隐制度方面没有什么 创新,基本照抄唐律。明清时期也大多沿袭唐宋律的 规定,只是某些地方做了一些细节性的变化:首先, 容隐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前人未提及的岳父母及女婿 也纳入到相互容隐的范围内;再者,在不适用亲属相 隐制度的例外情形中加入了 “窝藏奸细”这一罪名。 (四)清末民国时期__ “亲亲相隐”制度的转 变期 清末至民国时期,伴随着清末修律运动的开展,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华法系土崩瓦解,但这个时期的 法律还是对亲属容隐制度做了一些保留。 清末《大清新刑律》是改革派和守旧派激烈斗争 的产物,因此出现了正文与附则并存而又相互矛盾的 现象,但二者又都对某些封建制度有所保留。《附则》 中规定:“《大清律例》中的十恶、亲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