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同名报纸易地出版剖析
抗战时期同名报纸易地出版剖析
[摘要]抗战全面爆发后,很多沿海和大都市的报纸被迫转移,在不同的地方复刊或增设分版。综观这个时期同名报纸的易地出版,大致有三类形式,一是总社和地方分社的关系形式,二是前后相继的复刊形式,三是先复刊后分裂的形式。战争是这些报纸易地出版的主要原因,其辗转播迁的积极效果,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报纸传播范围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使报纸自身获得了更大发展,同时也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关键词]抗战 同名报纸 易地出版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升级,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并由此重创已颇具规模的中国新闻业。战前全国共有报纸1014家,抗战1年后,有600余家被毁。[1]战火迫使很多报纸易地出版。这些异地出版的报纸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报纸名称未变,而出版形式不一等,并由此产生了一些传播效果。
一、易地出版的不同形式
1.总社和地方分社的形式。
此种模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抗战前已经形成品牌,具有影响力的民间大报。这类报纸以《大公报》最为典型。到1937年,《大公报》在天津已经有35年历史。此前的1936年4月1日,《大公报》在上海创办分版,津沪两地刊行。抗战全面爆发后,天津《大公报》停刊,1937年9月18日在汉口复刊,出版号承接天津。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14日沪版停刊。1938年8月13日,香港版《大公报》创刊,出版号又继沪版,《本报发行香港版声明》中说:“我们是天津报……当今香港版发行之日,请求香港各界同胞,两广各地同胞,以及南洋一带的侨胞,特别爱护……”[2]明确表示香港版是分版,一直出版至1941年12月13日。武汉沦陷后,汉口《大公报》1938年10月18日停刊。由于之前的未雨绸缪,随即迁往重庆,于12月1日正常出版,署号承接汉口版。1941年3月15日《大公报》桂林版创刊。因此,从1938年底至1941年底这段时间,渝版、港版、桂版同时刊行,影响力极为强大。1941年9月《大公报》总经理张季鸾去世后,胡政之掌管报社全局,渝版、港版、桂版实现了统一。所以,《大公报》虽然在不同地方出版,但从形式上保持着总报馆跟分社的关系。
另一种是国民党党报,可称为直辖报社与分社关系,分版的增设缘于政治权力的强行介入。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指出,“抗战前途,不系于少数的都市,而系于全国广大的农村”,于是中央宣传部于1939年发出通令,责成各中央直辖党报“注意各省边区偏远地带择其办报可能性较著中心点的地方筹备分社”。[3]因此,在各报总报社迁往异地的同时,依托党部权力纷纷增设了地方分版,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日报》。抗战爆发后,《中央日报》南京总社于1937年11月22日停刊。在停刊前,社长程沧波已于1937年7月在庐山创立了第一个分版,做好撤退的准备。停刊后,人员和器材分两路西撤,一路由总主笔张客公、总编辑周邦武、总经理贺壮予率领,抵达长沙,1938年元旦在长沙出版《中央日报》,编号紧接南京版之后。另一路向四川撤退,1938年9月1日在重庆《中央日报》出版,长沙版遂改为分版。此后,为扩大宣传范围和加强宣传效果,依托国民党各省党部的权力,广西、贵阳、湖南、昆明、成都、芷江、福建、福州、安徽、屯溪等分版相继创刊,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央日报》系统。除《中央日报》外,还有《武汉日报》、《民国日报》、《扫荡报》、《阵中日报》、《中山日报》等都形成了报系。
2.前后相续的复刊形式。
这类出版模式的报纸既有国民党的党报、也有共产党办的报纸,还有民间报纸。它们的易地出版,完全是因为战争被迫停刊后再易地复刊,没有增出其他地方分版。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机关报《东南日报》本在杭州发行,杭州沦陷后,迁到金华复刊。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于汉口正式出版,武汉沦陷后,10月24日撤离武汉,25日继续在重庆出版,一直到1947年迁往延安。与中共有关的《救亡日报》,在上海失陷后11月22日停刊,迁广州,1938年1月1日复刊,10月21日广州沦陷,又迁桂林1939年1月10日复刊,一直到1941年2月皖南事变被封停刊。长沙与中共有关系的两份报纸《观察日报》和《抗战日报》,在“文夕大火”后,分别迁邵阳、沅陵复刊。
这类易地出版形式中最艰辛的当属《大刚报》。该报于1937年11月9日正式在郑州创刊,早期与国民党有关,后脱离。随着日军进逼,1938年5月31日搬离郑州,6月8日在信阳复刊,8月底信阳告急,又暂行停刊,1939年11月1日在衡阳正式复刊,衡阳失陷后又撤到柳州,于1944年7月10日复刊,再次被迫迁走,1944年10月15日在贵阳复刊。[4]
3.先复刊后分裂的形式。
这一易地出版报纸中,最为曲折的可算长沙《力报》。1936年9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