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篇浅述.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心雕龙物色篇浅述

文心雕龙物色篇浅述   摘 要:文章就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里物色与人的情感的关系: 二者是互动互溶的,人以有情之心关注万物之景色,又在万物里发现自己,进而完成自己;物色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妙悟物我之精神,吟咏物我之形神;以及刘勰对物--情--辞的关系的看法:观物而感心,心动而情生,情物互动交融,形诸于辞,皆为达情寄意,这几个方面展开,探析刘勰在关于物色的创作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物色;情感;文学创作的启示   首先把握一下物色的含义。“《说文》解释“物”为:“物, 万物也。牛为大物, 天地之数, 起于牵牛, 故从牛, 勿声。《说文》释“色”为“颜气”。段玉裁注曰:“颜者, 两眉之间也, 心达于气, 气达于眉间, 是之为色。” “物色”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 乃命宰祝, 循行牺牲, 视全具, 案刍豢, 瞻肥瘠, 察物色。”这里,“物色”的意思是“牲畜的毛色”。到南北朝时萧统《文选》赋列“物色类”, 收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李善注云:“四时所观之物色而为赋”, 又说:“有物有文色, 风虽无正色, 然亦有声。”“物色”含义又扩大为包括声响在内的万物的自然景色。从“物”、“色”、“物色”词义的演变, 我们可以看出,物也和人一样,是有“气”的,有生命力的,表现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和其本身的“颜气”有关的。“所以《文心雕龙》里‘物色’一词意指自然万物或外境的声色状貌, 更指由此表现出来的各种鲜活的情趣和生命力。”①   一、物色与情感的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物与心的关系:“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春夏秋冬依次交替,阴沉的天气令人凄惨,阳和的天气使人舒畅,看到景物的变动,人的心情也随之摇荡了。为什么物色动心就摇荡呢?“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微小的虫蚁尚且以自己的方式应对四时变化的感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怎会无动于衷?“若夫??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人心思灵慧如美玉,气质清秀如荷花,对寒暑交替、草木荣枯有着更为细致的体悟:春天愉悦舒畅,夏天烦闷郁结,秋天登高怀远,冬天严肃深沉。所以物色动心,心动而情生,情感因物色的感动而变换,情感的起伏就产生了文辞。《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是由物及心,再由心及言的过程。从这个逻辑顺序来看,好像心是被动的,物是主动的,情感是被外在的景物带动起来的。然而人心是怎样的博大辽阔,感情又是怎样的瞬息万变啊,所以刘勰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人在景物面前,永远都不是被动的,可以由眼前之景而联想到无数的景致,引起无数思绪,沉吟流连在其中。而眼前的景物在诗人留恋沉吟之际,再次成为诗人的审美客体,承载着诗人超越于眼前超越于现实的审美理想。诗人流连万象的想象力与眼前的视听之区进行更深层的互动融合,物色之“气”与诗人人内在的精神气象相激荡,与诗人内心升腾起来的感情相往来,营造一个神与物游,物我合一的审美情景。   所以物色和情感的关系是互动互溶的,人以有情之心关注万物之景色,又在万物里发现自己,进而完成自己。这种完成便付诸于文辞的创作。如苏轼的词《八声甘州》中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②风本无有情无情之性情,被词人赋予了人之性情,表达出诗人内心不忍离别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又如其《定风波?咏红梅》中写道:“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③赋予红梅以闲雅高洁、孤傲瘦劲的品格,见出诗人傲岸脱俗的内在追求。曹植的《吁嗟篇》有:“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沈泉。惊飙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宕当何依,忽亡而忽存。”④移情于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生如转蓬、飘零无依、毫无自由和选择的困顿与绝望。景物之“色”与内心之“情”相互生发,相互融合,进而形之于言辞,完成一个审美过程,实现诗人的审美想象。   二、物色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感物而动”这一论述客观世界对作者产生“感发”作用的理论命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毛诗大序》则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应当说,“感物而动”的命题,是中国古代文论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发生论的重要理论。《文心雕龙》继承并发展了《礼记?乐记》“感物而动”的文艺创作发生论的重要思想。《明诗》篇就提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物色》篇说得更为清楚:“物色之动,心齐摇焉”、“情以物迁,辞以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