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的价值.docVIP

浅述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的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的价值

浅述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的价值   [摘要]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对教育公平的最早探索。其思想内涵之深刻,从理论到实践层面都对当今的教育有重大意义。而当代农民工子女在入学机会、教育费用负担、教育过程、学业成就上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违背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尽管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来自制度、政策、学校和家庭各方面,具有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但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关键词]有教无类;进城务工农民;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12-05   [作者简介]赵贞(1989―),女,山东东明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村教育。   一、何谓“有教无类”   (一)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产生   孔子产生“有教无类”的思想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孔子的思想基础和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1.社会背景   春秋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掌握文化知识,这种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形成矛盾。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代表广大平民利益的士阶层开始在民间聚徒讲学,学术下移之风盛行,私学随之兴起。孔子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办私学,以“有教无类”为原则,扩大了受教育对象,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面。   2.思想基础   一方面,“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等,均体现了他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认为人的天资秉赋并无差异,是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即“性相近,习相远也”。所以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础,都能通过学习提高、改变自己。   3.个人经历   孔子祖上为宋国贵族,但到其父已降为武士。到孔子时,其贵族身份已经丧失。孔子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少年之时“贫且贱”,但是他一直坚持学习并最终学有所成。因此,孔子同情下层无条件接受教育的人,也愿意为有心向学的人提供帮助。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广招弟子。   (二)“有教无类”的内涵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朱熹认为这句话意指:“不分善恶之殊,同在教育之列。”近代学者黄侃对这四个字的解读是:“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1]张燕婴译注的《论语》里解释为:“对任何人都可以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2]不难理解,这句话里的“教”指教育、教诲,“类”在西周时期主要指依靠血缘关系而结合起来的宗族、亲族,可以理解为类别、差异。“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不分贵贱   在孔子之前,皆是“因仕受书,因吏从师”“礼不下庶人”。孔子打破这一门第限制,认为即使是没有显赫地位的贱民,只要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做他的学生。所以不管是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还是“犁牛之子”仲弓,孔子都一视同仁,循循教导。他还赞扬仲弓:“犁牛之子?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2.不分贫富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约同于当今的私立学校。但他的课堂并不是专为经济条件优越的人而开,只要去拜见他的人带上点干肉这样的礼品,他都会加以教诲。“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但若家境贫寒,仅供微薄之礼,孔子亦愿教诲之。故“家累千金”的商人子贡和箪食瓢饮居于陋巷的颜回,均受教于孔子,并名列七十二贤人。   3.不分智愚   当今教师,多喜良智之学生,恶愚劣之弟子。孔子却不这样。他认为教育在于长善救失,变化气质。况且人生来本无聪慧愚钝之分,假如“人洁己以近”,那么“与其洁”“不保其往”。孔子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但是他们在孔子的教导下最终都成为贤哲。   4.不分地域   出身鲁国的孔子,四处游学,声名远扬。他的学生也来自鲁、卫、齐、楚、陈、晋、吴各地。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来到孔子门下,都可以跟从孔子学习。《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3]说的就是孔子的学生成分复杂,就好像名医那里病人多,技术精湛的工匠那里木料多一样。其实“杂”便表明其“无类”。孔子努力摆脱“学在官府”的制度束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和一般平民,不仅为社会培养了更多人才,亦是当时社会追求教育公平的典范。   二、“教而有类”――以当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