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石艺术精雅之美浅述清代端砚纹饰
紫石艺术精雅之美浅述清代端砚纹饰
砚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简单的研磨器开始,到清代型制多样,装饰丰富的文房用具,砚台的材质不断丰富,型制和纹饰也各具时代特色。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几千年来备受关注。关于端砚的研究也很多,切入角度有端砚的发展史、材质、产地、砚式、纹饰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和发展演变、形成背景。
一、 清代端砚纹饰的题材
端砚的纹饰发展一般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唐代是初采阶段,朴素少文,注重实用;宋元时期端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风格较为典雅;明代的端砚处于过渡期,既有宋代的古朴之风,又开始注重纹饰,向清代的欣赏性过渡。
从题材和雕工方面来说,与其他材质的砚台相比较,清代的端砚纹饰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唐代的古朴少文的朴素形砚台;又有宋代的典雅风格。雕琢的手法多样,圆雕、深雕、镂空雕、浮雕、浅浮雕、阴刻等各种雕工手段交错运用,把历代纹饰的特点集于一身。因此,清代是端砚纹饰艺术的辉煌时代和集大成阶段。
(一) 优雅恬静的山水画意境纹饰
这一类的纹饰主要通过对于山水树木等自然风景的刻画,体现出一种或动态或静态的意境,或是将人加入其中,体现出人在自然山水之中的一种恬静的状态。在清代端砚的纹饰中,此类题材占有较大比例。
这类纹饰一般装饰在砚台的背面,少部分在砚额部位,构图较为疏朗,注重意境。一般采用浅浮雕的雕刻手法,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松月砚”①(图一),砚堂处大面积留白,仅在砚额处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刻松树月池,刻工精细。让使用者和观赏者都体味到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闲适的意境。
这种纹饰的砚台还有很多,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端石一水护田砚”②(图二)。砚背覆手内以阴线刻一老翁于丛竹下对月弹琴,以凸起的石眼为明月,意境幽远,其景致正如砚台上的铭文所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如“端石西庐读书图砚”③(图三)。砚台保留石材原形,整体采用浅浮雕的手法,以天然的石皮石纹顺势雕出山石树木,在林木山水间筑有茅庐,一老翁端坐在庐中读书,构成一幅幽雅别致的山水画。
(二) 充满生活情趣的动植物纹饰
动植物类型的纹饰从宋代就开始流行,明代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从动物到植物,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东西都被拿来作为纹饰装饰到砚台上,充分体现出了一种生活情趣和砚台作为艺术品的欣赏性。总体而言,不论是植物类还是动物类的纹饰,制作者都是想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形象来表现出吉祥的寓意。如用马和猴子表示“马上封侯”,用鹿和鹤表示长寿,用蝙蝠表示富贵等等。这与清代其他器物上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纹饰特点是一致的。
1. 植物类纹饰
植物类的纹饰特别多见,品种也很丰富,有棉豆,瓜藤、瓜叶、芭蕉叶、荷花、玉兰花、牡丹花等等。在清代的端砚上,通常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方法来雕刻这些纹饰,很多时候是把整一方砚台做成一种植物。如清代常见的瓜瓞砚,通常以整个砚堂为一种植物形象,在砚额部位再雕上枝叶,整个纹饰雕刻得惟妙惟肖(图四)④。
比较常见的还有雕成荷叶状的端砚,砚随石形雕作荷叶状,叶筋及茎梗清晰可见,线条流畅,砚边卷起作砚池,池水浮雕螃蟹,或是小鱼、青蛙,一派生机,整方砚台如夏日荷塘的一角,观之清爽宜人,极富生活气息(图五)⑤。
也有在砚背雕刻植物纹饰的,如常见的蕉叶砚,砚台正面为素面,在砚背则雕出一整张芭蕉叶,采用浅浮雕的方法雕刻出蕉叶细致的纹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2. 动物类纹饰
动物类的纹饰出现的部位通常在砚台的正面。一种是把动物雕刻在砚岗的部位,既有观赏性,又起到了笔舔的作用。这种题材在明代比较常见,清代延续了此种风格。主要在雕工方面和明代有所不同。用耕牛作为砚刻图案,在古砚中屡屡出现,以砚为田,以牛犁田,体现了用砚者笔耕不辍的意境。
还有一种就是把整方砚台做成动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端石猫蝶纹砚”(图六)⑥在砚面上端雕一猫扑蝴蝶,猫身调细密毛纹,黄、绿色石眼作猫睛。砚背雕蝴蝶纹,以石眼为翅上的花斑。这方砚台以猫蝶谐音耄耋,寓意长寿。在造型、构图、雕刻因材施艺,颇为精心。
类似的还有蝉形砚、鹅形砚等等,这种类型的纹饰是延续了宋代蝉形砚的做法。又加入了清代的时代特色。
动植物相结合的纹饰在清代的端砚中也比较常见,如:凤穿牡丹、草虫鸣蝉、瓜蝶等等。静态的植物与动态的动物相结合,宛若一幅幅田园风景画,更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吉祥事物的期望。
3. 天人合一的巧作纹饰
将天然的石品与人工雕刻的纹饰相结合,这种纹饰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不过目前所见当时的实物较少,而且,宋代的主要审美取向还是以纯净无瑕的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