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宽甸县大石湖沟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剖析
辽宁省宽甸县大石湖沟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剖析
摘 要:辽宁省宽甸县大石湖沟铜矿位于燕山早期第三阶段(晚侏罗世)花岗岩体内,南部与柏林川碱性杂岩体接触,自于幔源的花岗岩体侵入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热源并形成富多金属成分的岩浆期后热液,岩体内多期次活动的断裂构造为矿体的运移通道,并成为良好的贮矿构造,分析矿床成因为产于花岗岩体内的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含铜石英脉型矿床。
关键词:碱性杂岩体;花岗岩;幔源岩浆;侵入岩;铜矿
1 概述
大石湖沟铜矿为新发现的小型铜矿,地表褐铁矿化普遍,但深部找矿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2013年本人主持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在运用先进的物探方法及扎实的地质工作基础上,综合分析矿床成矿背景、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控矿构造,在成矿有利部位采用钻探工程验证J2号物探异常,发现品位较好的铜矿体,并陆续发现、控制多条铜矿体,为该区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找矿方法,为该地区矿产资源评价开创了美好的前景。
2 地质概况
大石湖沟铜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中超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子河-浑江台陷之辽阳-本溪凹陷与营口-宽甸台拱的接触部位;位于海城-草河口岩石圈断裂的东端与刘家河-青堆子壳断裂的交汇部位。
2.1 区域地质
印支末期到燕山末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北东向的构造格局,海城-草河口岩石圈断裂与刘家河-青堆子壳断裂经历多次活化,岩浆侵入活动强烈,主要为印支晚期碱性杂岩(晚三叠世)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花岗岩(晚侏罗世),岩浆期后各类脉岩发育,主要有闪长岩脉、闪长玢岩脉、花岗岩脉、花岗斑岩脉等;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别为晚元古界震旦系细河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不发育,仅局部残留单斜褶皱。
2.2 矿区地质
(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简单,仅出露晚元古界震旦系、中生界侏罗系及新生界第四系;第四系分布于山间冲沟及平地,岩性主要为砂质土、砂砾石层及腐殖土;中生界侏罗系长梁子组(J1c),局部出露,以灰黑色、灰绿色页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砂岩等,不整合于更老的地层之上;早元古界震旦系出露钓鱼台组(Z1d)、南芬组(Z1n)地层,钓鱼台组岩性为灰白、浅褐色中厚层、厚层石英砂岩,偶夹页岩,近岩体接触部位多发生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南芬组整合于钓鱼台组之上,其岩性为紫色、蛋青色薄层、中厚层泥灰岩、砂质泥灰岩及页岩,泥灰岩中含黄铁矿结核,具铜矿化,与侵入岩体接触部位多发生较强的热接触变质作用。
(2)构造。区内大部为侵入岩出露区,地质构造相对复杂,主要表现为北东向断裂构造、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和北西向断裂构造。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形成较早并经历多次活动,由断续连接的平行断裂组成,切割燕山期花岗岩,区内出露长约3.0km,宽度约300~500m,构造断面倾向不稳定,倾角60°~70°,属压性一压剪性壳断裂的边缘构造;断裂破碎带中多见挤压破碎现象,发育棱角状断层角砾,粒度一般为2~3cm;断裂具多期活动特征,断层面上发育多组不同方向的擦痕及阶步,并伴有后期石英脉及闪长玢岩脉侵入,充填的岩脉沿走向具膨缩和折线弯曲现象,伴有铜、金、银矿化及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硅化等蚀变现象,为区内主要导矿、容矿构造。
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后期构造,一般规模较小,多错断矿体,断裂内有挤压破碎蚀变带形成,并伴有糜棱岩化、硅化、铁铜矿化和石英脉充填。
(3)岩浆岩。区内岩浆活动表现为侵入作用,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晚侏罗世)花岗岩(γ52(3)2)和印支期碱性杂岩体(ξ51)。
印支期碱性杂岩体(ξ51)分布于矿区东南部,主要岩性为正长斑岩、霓霞正长岩,岩体深部与燕山期花岗岩接触,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34.4~197.8Ma,表明侵入时间为印支期(中生代中晚三叠世),成分上以富钾为特点Na2O+K2O/Al2O31(分子数),在SiO2-Ne-Kp三角图上,投影点落在石榴石区和凹槽右侧。K/Rb比值为266.9~342.9,相当于花岗岩。稀土分布形式为右倾平滑曲线,Eu(铕)不亏损,Tb(铽)、Tm(铥)正异常,Lu负异常,与花岗岩重熔型中的一种形式相同。由此认为,该碱性杂岩体的形成与花岗岩分异演化有关。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晚侏罗世)花岗岩(γ52(3)2)分布在矿区大部,地表发现大量“铁帽”出露,深部与东南部的碱性杂岩体直接接触;从岩体的稀土元素特征来看,总体为向右方陡倾斜的平滑曲线,铕为一般亏损,属于同熔型曲线。同熔型岩体位于玄武岩区上方及其附近,说明岩浆来自于幔源并受到不同程度的上部地壳混染。
区域调查结果表明:此期侵入岩含矿性最好,从人工重砂测量成果来看,有磁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钛铁矿、辉钼矿、黄铜矿、辰砂、重晶石、萤石等;从岩石微量元素分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