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契丹与北宋正统之争
浅析契丹与北宋正统之争
正统问题是历代以来争讼不已的问题,上古时期便有中国和“四夷”的区别。谁为中国统治的正统?对于这个问题的争执在北宋和契丹之间尤为明显。
一、契丹王朝和北宋的正统之争
“契丹”以镔铁为原意,象征着很坚固的意思。契丹在公元916年由耶律阿保机建国,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国,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而当时中原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无暇顾及北边,遂使契丹坐大。北宋自立国之始,便与契丹处于战争状态之中,而北宋总是负多胜少。契丹统治者在各个方面和北宋都展开争夺。契丹自辽穆宗以后,基本上放弃了用武力直接统治中原的想法,尤其是在“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北宋和契丹的边境基本上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没有爆发大的冲突。但契丹汉化的进程确实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辽圣宗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儿子辽兴宗就称赞他是“远则有虞、大舜,近则有唐世文皇。”[1]兴宗是说唐王朝后面,都没有固定的正统,北宋也不算,自认契丹是正统王朝。辽国的君臣在与宋王朝争正统的问题上,一直争锋相对。契丹的统治者进一步发扬了上古时期儒家的正统观念,认为自己不属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列,应该和宋朝拥有同样的地位。纵观整个北宋的历史,契丹王朝在和北宋的交往中,一直坚持互相称南朝和北朝,以此来显示二者的对等地位。虽然北宋在内心一直不情愿,但现实无法改变。“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北宋统治者基本默认了契丹北朝的称呼,这样二者就成了手足兄弟国。北宋也就是承认了契丹,默认了契丹的正统地位。
1. 契丹的政权建设 辽太宗之时(公元927-947年),契丹取得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此后便加快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步伐,但社会上仍然有很多奴隶。契丹国家的奴隶来源主要是四个方面:战俘、债务奴、犯罪籍没、依仗权势抑良为奴。奴隶可分为官奴和私奴,私奴称为驱口。[2]契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增长财政来源和增加赋役,开始抑制奴隶制。“澶渊之盟”以后,因为缺乏大量的可掠夺人口,奴隶制进一步受到约束。辽圣宗时,一些奴隶被编制成国家直属部落,称为编户。这一时期,奴隶的法律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统和十四年(996年)规定,“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3]契丹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顺利过渡到封建社会。
2.政治法律制度的完善 契丹建国之初,汉人韩延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契丹确立各项制度,正君臣、定名分,加速了契丹封建化的进程。契丹人于公元920年仿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史称大字,后又仿回鹘文创制了契丹小字。契丹文字的创造标志着契丹族的进步。契丹实行的是“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4]“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唐)律令。”因而“同罪异论者盖多”。[5]这充分显示了契丹统治者政治制度以及法律的成熟。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帝以“君臣同志,华夷之风”诗进呈皇太后。[6]这种政治理念的出现,显示了契丹王朝的进步,反映了契丹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契丹自兴起之后,便给人以强悍的形象。契丹是骑马打天下的民族,骑兵部队是其立国之本。契丹因拥有骁勇善战的骑兵,在与宋、西夏的战争中经常取胜(西夏就曾经臣服于契丹),在和北宋的争斗中一直处于上风。战争的胜利使得契丹在周边国家中形成了威慑力。
3.文教与礼法观念的普及 契丹自建国之时,就吸收了大量的中原人士进入统治机构,上文提到的韩延徽就是典型的例子。契丹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又开始大规模接受汉族文化,积极引进人才。统和七年(989年)“宋进士十七人挈家来归,命有司考其中第者,补国学官,余授县主簿、尉。”[7]统和十二年十一月,“官宋俘卫德升等六人”,并“诏诸部所俘宋人有官吏儒生抱器能者”具以名闻;同时“诏郡邑贡明经、茂才异等”。[8]不过在“澶渊之盟”以后,契丹却关闭了从北宋吸收儒生进入官僚机构的大门。契丹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还推行科举制。契丹建国初期,就在上京设置国子监,燕京建有太学。学校教育普及则在道宗时期。清宁元年(1055年)十二月,“诏设学养士,颁《五经》传疏,置博士、助教各一员”。[9]中京国子监、应州、滦州、高州、良乡县、新城县、玉田县等州县的学校都是道宗以后创办的。[10]朝廷通过普及学校教育来培养本民族的人才,大大提高了契丹人的文化素质。
契丹原本没有佛教信仰。契丹建国初期为安置移民、收揽人心,遂开始借助佛教的力量。至太宗,则将幽州大悲阁白衣观音像迁往木叶山,供奉于菩萨堂,消解民族隔阂与儒家价值观中的“夷夏之防”,佛教渐成契丹信仰。随着历代统治者的提倡,佛教流播辽境四方,成为凝聚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核心思想,并对契丹人的衣着服饰、生活饮食乃至政治、国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契丹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加上推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