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邓拓爱与哀愁 马背上行吟诗人
父亲邓拓爱与哀愁 马背上行吟诗人
春天邓拓庭前山野上开了满树梨花,他写好一封信,随手折下一大束梨花,交给警卫员,连信一起快马送给丁一岚。信笺后面还附着一首诗:“镜前窗下白梨花,恍见亭亭笑不遮。#8943;#8943;安得生成飞燕翼,轻身一掠入君家。”
邓拓与丁一岚育有五个子女,长女邓小岚,长子邓云,次女邓小虹,次子邓壮,三女邓岩。邓壮生于1953年,比生在战争年代的哥哥壮实很多,邓拓与丁一岚便给他取了“阿壮”这个名字。1966年邓拓去世,邓壮只有13岁,尚不谙世事。1979年后,他配合母亲致力于编辑整理父亲的遗作,从母亲丁一岚和父母的老朋友那里了解父亲的往事。他感慨“身后方知君伟大”,“眼前的薄雾渐渐消散,我慢慢看清了高山”。
八头骡子办报,三千字内做文章
1929年,17岁的父亲离开福州到上海上大学,第二年就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学生身份在闸北区组织工人运动。因为“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他于1932年在纪念广州起义的游行活动中暴露被捕。父亲的三哥、也就是我的三伯父邓叔群当时已经是著名科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他写信给中研院院长蔡元培,请他说情,终于保释我父亲出狱。1933年刚刚返回福州不久,蔡廷锴将军在福州发动“一#8226;二八闽变”,成立了“福建人民政府”,父亲投身其中,担任文化委员会专员兼外交部秘书。但是这个反蒋抗日的政权在蒋、日的勾结打压下,很快失败。父亲被列在通缉名单上,他只好离家避居上海。1934年父亲到开封投奔我大伯,插班进河南大学读书,三年后由于开封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父亲又一次被捕。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迫使当局释放“政治犯”,他终于获得自由。听说取得平型关大捷的115师已开进五台山,准备建立五台山抗日根据地,他当即决定“执笔从戎”。
晋察冀边区有一张《抗敌报》,后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这是抗日敌后根据地最早的一张新闻报纸。到五台山后,父亲常给这张报纸写文章,第二年春就接替舒同作总编。那时日军实行大扫荡,报社队伍今天在一个村,明天又说不清楚会在哪里。没有部队给他们做警卫工作,编辑记者面对本职工作时拿起笔杆子写稿排版,敌人来的时候人人都是战士,自己扛枪。
《晋察冀日报》办了10年6个月零3天,出了2854期,基本上做到天天出报。父亲定下原则,报社队伍只要能在某地驻扎24小时不转移,就一定要出报。后来人们都说邓拓写文倚马可待,那其实是战争逼的。他必须在马背上思考,到了驻地下马就写。一些老同志告诉我,我们就站在你爸爸身边等稿子,他写出来一页,立刻拿到排字工人那边排版,写完最后一页,第一页校样已排出来印好交给他修改。
我最近参与了刚刚出版的《晋察冀日报通讯全集》的校对工作,发现所有文章的“的、地、得”都是不区分的。一些老同志说,当时晋察冀日报社里的编辑有燕京大学毕业的,有海外留学回来的,学历都很高,他们不可能区分不出“的、地、得”,这么做是为了节省铅字。大家商量,现在要不要把这些字改过来再出版,我建议不要改,另加注释即可,因为这展现了父亲他们在游击战争中办报的历史原貌。他们一开始设法从敌占区运来一些印刷设备,那个年代算是先进的了,可用了一阵就发现不适合战争环境,笨重的铁家伙转移起来非常不方便。有位老印刷工人想了办法,用木头做了个印刷机,只有30公斤重,零件方便拆卸,到了驻地装上就能用,转移时拆了,骡子驮上就能走。为了减轻负重,控制铅字数量,父亲提出要求,全报社编辑记者,不管有多大学问,都要在3000常用字内作文章。当年印报纸时,有的铅字是锯开的,偏旁部首与字尾做成半个铅字,要用时捆在一起。遇到实在没有又非要用的字,印刷工人就当场刻,就地取材,一般用的是枣树木头,因为木质硬。报社全部家当加起来八头骡子就能运走。这就是“八头骡子办报,三千字内做文章”的佳话。
给丁一岚的每封情书都配诗词
就在父亲从开封去五台山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也从天津离家出走奔赴延安。妈妈是在天津参加过一二#8226;九运动的进步学生,七七事变以后,她和一大群同学在地下党员的帮助下去延安,在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不久,贺龙、彭真等首长轮流给学生做报告,介绍抗日根据地情况,动员学生到敌后和前线地区。我妈妈很高兴地报名去晋察冀这个最早建立的模范根据地。她后来跟我说,她当时才18岁,瞒着家里出走,怎么能不想家呢,去晋察冀,离天津不就更近了?再说离开家就是为了抗日,能到前线自然愿意。妈妈说,去晋察冀的路特别艰险,经过日占区,穿越封锁线,机枪声就在耳边,学生时代的浪漫想法全都没了。几天时间,穿山越岭,过桥过河,徒步走了整整1500公里。她和爸爸可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到根据地后,妈妈在基层妇救会工作,主要是动员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