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侗族传统糯稻种植面临困境及对策.docVIP

贵州侗族传统糯稻种植面临困境及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侗族传统糯稻种植面临困境及对策

贵州侗族传统糯稻种植面临困境及对策   摘 要:侗族是一个传统上以糯稻种植为主,并形成相应的文化,但由于行政部门的干预、外出打工人年青人增多,劳动力的减少等原因,糯稻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许多侗族村寨采取规模化经营、加大产品价值宣传等措施来加以应对,起到一定的现实效果,相关文化得以一定的保护。   关键词:侗族 糯稻种植 困境      一、侗族糯稻种植传统   侗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是最早种植糯稻的族群之一,在其族源歌《侗族祖先哪里来》、《祖公上河》等有关于侗族先民在水稻种植方面的一些描述。流传在黎平县中潮镇佳所一带的《我们祖先怎样落在这个寨子上》,描述原祖居地“田在上,水在下”,“田中常遭旱”,才举族从“江西”搬到黎平佳所一带,看到这里“有山有水有田塘”便定居下来,果真“这里适宜种糯稻,从此侗寨白米替杂粮”。[1]   从侗语的构成上看,也可以看出糯稻在侗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嵌入语言文化之中。侗语中称粮食为“苟能(kgoux naemx)”,“苟(kgoux)”在侗语中有“稻、米、饭”等意思,“能(naemx)”是“水”的意思,从“稻+水=财富”这一构词来看,可以推断侗族是一个水稻民族。侗语将糯稻称为“苟老(kgoux laox,古老的粮食或米饭)”、“苟干(kgoux gaeml,侗族的粮食或米饭)”、“苟赖(kgoux lail,好的粮食或米饭)”,而将籼稻称为“苟嘎(kgoux gax,汉族的粮食或米饭)”、“苟笨(kgoux bedl,喂鸭的稻谷)”、“苟酷(kgoux nguk,喂猪的稻谷)”、等。这些构词表明侗族历史上是一个水稻民族,同时以糯稻种植为主。籼稻是外来品种,所以命名为“汉族的粮食或米饭”,即使种植,也是少量的,仅供喂养家禽家畜而播种。   另外,在侗族的日常饮食文化和相关习俗中也能看出糯稻种植在侗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侗族喜食糯食,他们常常期望吃到“糯饭和腌鱼”。以糯稻加工出来的食品种类繁多,如乌米饭、黄花饭、社饭、血灌肠、扁米、糍粑、粽子、三月粑、笋子粑、汤圆、炒米、米花、侗果、甜酒、糯米酒等[2]。逢年过节,不仅蒸糯饭为主食和待客,还以糯饭为敬神祭祖的供品。亲朋好友建房、结婚、生育时常常将糯米作为礼物赠送。总之,侗族以糯米为主食,并产生亦丰富多彩的糯稻文化。“侗不离糯”是长期的饮食习惯所造成,也是文化上需求的结果。   二、糯稻种植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糯稻种植面积在侗族地区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省黔东南的侗族地区几乎全部都种有糯稻,许多村寨糯稻种植比倒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随后由于人口增长而引起的粮食不足问题和行政部门的积极倡导,人们开始种植高产的杂交水稻,很多村寨的糯稻种植面积很快减少下来,特别是在人均稻田面积较少的村寨更是如此。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沿城市的开放,外出打工的人增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沿海转移,粮食不足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但是糯稻种植面积并没有因此而恢复到原来的面积,反而进行一步减少。侗族地区糯稻种植面积的减少有如下原因: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侗族地区糯稻种植面积的大幅减少是由于行政部门为提高水稻产量而引进杂交水稻引起的,这一变化事实上缓解了当时的粮食不足问题。通过比较得知,凡是人均稻田面积比较少的村寨,改种籼稻的比例会更高,而象黄岗、高仟、坑洞这样的村寨,由于稻田较多,粮食相对充足,没有提高产量的压力,加之侗族人对糯稻的偏爱,因此糯稻种植面积没有减少多少。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后,在侗族地区粮食问题基本解决,人们很容易地解决了日常的温饱问题。因此粮食短缺不再是糯稻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本文认为近段时期糯稻种植面积减少是由于侗族地区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和水稻种植生产率的相对低下引起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侗族地区,人们为温饱问题改种高产的籼稻,平时吃的是籼米饭,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吃糯米饭,最后变成了年青人是吃籼米饭长大的,他们更习惯于吃籼米饭。也有一部分年青人因外出打工吃习惯了外面的籼米饭,回家时便不再喜欢吃糯米饭。这一变化促使了籼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缩减了糯稻种植面积。一直以来都吃着糯米饭的村寨如黄岗等并没有发生这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其糯稻种植面积因此并没有减少。   水稻种植生产率的相对低下是人们放弃糯稻种植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事实上,在侗族地区,人们不只是减少了糯稻种植面积,籼稻的种植也在减少,很多交通不便的稻田已经多年无人耕种,杂草丛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人们无心留恋家乡的那几分稻田,纷纷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与在外面打工相比,种田得到的收益的确太少。在很多地方,人均稻田面积不足一亩,而且交通不便,投入劳动力却挺多,种这点田一年下来,除了能够吃饱饭之外,并没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