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养生简史理论原则.ppt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二、形神合一 广义:各种生理活动 神为生命 之主 狭义:精神、意识、 思维 形为生命之基 “肝藏血,血舍魂…肾藏精,精舍志 “神者,精也,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形神合一在养生上的意义 1. 守神以全形, 神明则形安 (1) 清静以养神 (2) 四气调神 (3) 气功练神 (4) 修性怡神 2. 保形以全神:保养精血、畅通气血经络 (具体途径:守神、药食调养、气功运动等)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的具体体现 阴成形主静,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原动力。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静以养神:静思不用、专一、用勿太过 “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 方为养生之道” 动以养形:“形动”是生命的必然要求 “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动以养形的方式:畅通经络,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1. 动形以达郁 2. 以意运气: 如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小周天: 任督二脉相通, 气血如 环周流 大周天:周身经脉皆开通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四、协调平衡:强调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内外平衡 阴阳平衡 元素平衡 五脏平衡 四时养生:春养肝、夏养心… 精神养生:避免五志过极 饮食养生:五味调和 运动养生:增强脏腑功能,“六字诀” “五禽戏”“八段锦”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五、正气为本: “肾为先天之本” “脾后天之本” 保精护肾途径: 节欲、运动、导引按摩、药物、食疗 调养脾胃途径: 调节饮食、食疗、气功按摩、药物、 精神、起居调摄 附:衰老的原因及脾肾的作用 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形神合一:形神共养 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协调平衡:阴阳及五脏等协调 正气为本:顾护脾肾 养生注意事项 综合调养 1养宜适度 2养勿过偏 3审因施养 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一生 练功贵在精专 养生重在生活化 彭祖的传说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 中医养生学简史 ?先秦 《周易》 “易与天地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中医养生学简史 先秦 道家养生: 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家的道(一) 道家的道:“道”是一种超越了物质属性(太虚)的永恒的化生万物的绝对存在。 道是规律(天道, 天机,德),道者反之动(阴阳转化),道是物性和规律的统一,道是造成事物性质和不同运动状态的原因和动力,但不是性质和运动状态本身 道家的道(二) 道家在道中间寻找自然界的统一性和必然 性,在道支配下的自然界是有秩序的,是一个受到规律制约的运动不息的世界。支配这个世界的道,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精神力量,因而万物的运动又是万物各遂其性的运动,具有自发的特点,道法自然。这主要表现在道家的柔弱,自然无为。 中医养生学简史 先秦 儒家养生:强调养心修身 “心以体全,亦以体伤”(礼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 中医养生学简史 先秦 儒家养生:强调养心修身 (论语)君子三戒 “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中医养生学简史 先秦 《内经》: 奠定养生学的理论基础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顺四时而适寒暑” 肾气与生、长、壮、老、已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