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0 故都的秋
一 导语: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三 分析课文
1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即文眼
2 既然是写故都的秋,那就必然会写秋天的景色。那课文中那些段落是写景的?
回答 3——11段是写景
3 请学生集体朗诵3——11自然段,
思考:作者写了秋天的那些画面?秋院、秋槐、秋蝉、秋凉、秋果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秋色:“牵牛花”作者最喜爱的是蓝色, “槐树的落蕊”它的花白里透黄,与文中描写的其他色彩格调一致。芦花、槐蕊是灰白色,碧空、蓝朵、青布是青蓝色,柳影、夜月是暗黑色,所以说故都的秋是融灰白蓝黑等多种冷色调于一体。
面对这么多冷色调,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很冷清,很孤独。
秋声:虫唱、钟声、蝉声、雨声、人声。“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了”,这里的“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的声音,我们听到明写的雨声,还应辨出暗中的风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这句,耳旁就回荡着那细微的刷刷声,所以帚声也是秋声的一种。
这么多声响交迭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
是静。试想,在那无际的秋空下,连小虫、扫帚这些细微之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之静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其实这就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以动衬静、以喧闹衬静的艺术手法。
由此看来,看秋色、闻秋声,故都的秋带给人的是清、静!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你处在如此寂静的秋空之下,你会有什么感受?
答:孤独、痛苦。 越静,越感孤独。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那么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悲凉。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答: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
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板书: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2)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而这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的体现。“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抒发赞美、眷恋故都之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两者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作者通过“清”、“静”、“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