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城市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王小鲁 夏小林
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舆论主流强调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
的发展。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太多了吗?从 5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
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同时也远
远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其他国家。目前我国有 12 亿人口,城市人口只占 30%。人口在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 34 座,总共拥有 7300 万非农业人口,仅仅占全国人口数的 6%(1996
年数,见国家统计局 1998、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1997,以下简称统计局城调
队)。目前,城市化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中国的大城市不是太多,
而是太少。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
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
(spillover effect)。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城市,特
别是大城市在我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它们的发展应当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
素。
本文旨在对不同规模城市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成本进行数量化的分析,寻找优化的城市
规模,估计加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可能的贡献。本文第一部分扼要回顾城市化理论和我国城
市化的历史与现状;第二部分讨论城市化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第三部分建立一个城
市规模优化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对不同规模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收益)和外部成本进行数
量化的研究,提出优化的城市规模区间;第五部分讨论不同城市发展政策的得失;第六部分
分析加速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可能的贡献。最后,第七部分探讨推进城市化的若干政策选择。
一、城市化的理论、历史与现状
理论和国际经验。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加速。据
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钱纳里,1988),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共同处于 0.13 左右的水平
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化率(见图 1,工业化率指制造业附加值占 GDP
比重,城市化率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同时,发展中的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的发
∗ 本文是国民经济研究所“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研究课题的一项专题报告。该研究课题获
得了中国改革基金会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的资助。余永定、陈锡文、樊纲、蔡昉、贺力平、易纲、温铁军
等许多学者曾对本文提出过宝贵意见和建议。史立新、李桦、曾静参加了部分数据处理工作。谨一并致谢。
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并且提供一个总量不断扩大、由较高收入的城市就业人口组成的市场,
对工业持续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城市化还通过不断吸收农村人口而
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经济走向现代化。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后期,
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开始下降,这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但第三产业比重持
续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