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金融” 江曙霞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1 页 导论 研究金融需要从研究经济入手 ,因为金融的发展终究是 由经 济 的发展所决定的,而金融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经济 的发展 。经济 发展到什么程度 ,就需要有什么样 的金融条件与其相适应 ,超前 了不行 ,落后 了也不行 。检验金融发展是否适当的标准就是看它 能否有利于经济 的发展 。这种经济与金融的互动观是研究 “地下 金融”的基本分析前提和价值判断依据 。由此出发, “地下金融” 可分为灰色金融和黑色金融两部分 ,前者是合理而不合法 的金融 存在 ,后者则根本为法律法规所不容且有害于社会经济发展 。 考察我 国“地下金融 ”,须将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 的大背景 中。 我 国经济体制经历 了数次变迁 ,产 品经济时期 “地下金融 ”活动 几乎无法存在 ,而在新 旧体制 的转轨时期 ,因金融体制改革相对 滞后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 “地下金融”方有条件出现并形成气候。 这一特殊 的背景使我 国的 “地下金融 ”既不 同于发达 国家 ,也不 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从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 为有效治理 “地下金融”,我们须对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进 行全面分析 。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层次 ,灰色金融都具有正反 两方面效应 ,这决定了灰色金融 的治理不能简单地一打 了之 ,只 能采取疏导方式 ,把灰色金融逐步纳入规范化 的运行轨道 ,同时 第 2 页 依靠正规金融市场化步伐 的加快产生 “挤出效应”,缩小灰色金融 的地盘 。黑色金融因为对社会经济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 ,加强 立法、加大打击力度是非常必要的。 基本分析前提 金融意指资金 的融通 ,其产生与发展是 由经济条件或经济形 势的演变决定的。在货 币出现之前 ,人们通过直接 的物物交换达 到互通有无 的 目的,但这种方式因缺乏统一 、固定的等价物而使 商品交换 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极大 的限制 。克服这一 问题 的结果 是促成 了货 币形式的出现 ,它大大节约了商品的交易费用 ,并因 此推动 了商品经济 的不断发展 。更重要 的是 ,货 币作为价值 的直 接代表而存在 ,它逐渐游离于实物经济之上 ,并开始对实物经济 产生重要 的支配和影响作用 。最典型的现象是货 币已不再是蒙在 实物经济上的 “面纱”,而是能够 以其 “价值流”带动 “物质流”, 引导资源 的流动和配置 。这样 ,货 币就逐渐成为经济运行 中最关 键的要素,而资金的融通 ,或曰金融,也就 日益成为经济的核心。 资金融通 的基础是信用 。所谓信用 ,简单地说即指借贷之行 为 ,它是 以偿还本金并支付利息为条件 的价值 的单方面运动 。在 一个货 币经济体 中,资金 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处于一种不 均衡 的状态 :一方面 ,一些人手 中持有 闲置货 币,需要寻找 出路 以争取资金的增值;另一方面 ,一些人缺乏货币又急于运用资金 。 于是 ,出于追求利益 的共 同 目的,双方必然产生相互调剂资金余 缺 的需要 ,而信用则是最好 的方式 。它可 以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 第 3 页 的情况下让渡 出资金 的使用权 ,给资金供求双方都带来好处 供给者获得利息收入 ,需求者获得支付利息后 的剩余收益 。就社 会而言,信用能够避免资源 的闲置 ,使资源得 以充分利用 。 当然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深化发展 ,在基本金融工具之外也 逐渐衍生 出一些金融产 品,其交易从表面看似乎脱离实物经济和 信用范畴 ,呈 “虚拟 ”状态 ,但究根 问底 ,它仍然是 以借贷资本 为基础 的,是在实质经济上发展起来 的。过分超越实质经济必然 产生泡沫且最终必将破灭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证 明了衍生金融交易 对实质经济 的依存性 。因此我们认为 ,研究金融 问题 的基点应是 考察其所处的具体的经济环境 以及所采用的信用方式 。 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地下金融 ”,可视作金融的一个组成部分 , 因此具有金融的一般共性 ,即受制于一定的经济环境并 以一定的 信用形式为基础 。这同样成为我们分析 “地下金融”的基本要素。 换言之 ,我们将探求 “地下金融 ”赖 以生存 的经济环境 以及剖析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请先注册登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