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沙集-俞吾金著.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 3 页 传承与创新 也许因为我们过早地把 “新世纪”这个术语引入到我 们 的理论探讨之 中,所 以当新世纪正式君临的时候,我们反 倒失去了某种新鲜感,仿佛我们早就置身于它的语境中来 思考 问题了。最近理论界正在开展的关于理论创新的讨论 实际上也是 以超前的方式在新世纪的语境中展开的。在某 种意义上,理论创新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然而, 在今天重提这个话题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因为 惟有强烈 的创新意识才能使我们适应变幻不定 的世界环 境,而且我们对理论创新本身已经获得了一种 比较成熟的 认识。这种认识尤其表现在我们对理论创新和传承之间的 关系的深刻的理解上,而正是这种理解为新世纪的理论创 新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我 注 六 经 ”的偏 失 传统的理论研究很难脱出 “我注六经”的窠 臼。所谓 “六经 ”,其本义 是指儒家 的六 部经典 ,即 《诗 》、《书 》、 ①本文 原载 《文 汇报 》 年 月 日。 第 4 页 《礼》、《乐》、《周易》、《春秋》,其引申义则是指前人留下的 经典性文本 ,也可泛指前人 留下 的所有文本 。在这里,我们 是从 引 申义上使用“我注六经 ”这个说法 的。毋庸讳 言,这 个说法蕴含着传统的理论研究态度的根本特征,即把前人 的理论成果,特别是那些经典性的著作理解为高不可攀的 范本,强调后人充其量只能给前人留下的著作做注疏、做评 述而 已。 由于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也主张 “述而不作 ,信而 好古 ”,所 以这种“我注六经 ”的研 究态度在传 统社会 中拥 有深远 的影 响。于是,泥古崇古、厚古薄今便成 了传统社会 的知识分子的主导性思维方式。 在当今理论界,这样的 研究态度和思维方式不但没有消失,相反仍然拥有不可低 估的影响。曾几何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 还停 留在“我注六经 ”式 的研究态度上;曾几何时,“两个凡 是”的错误观念还迷惑过不少人的思想! 我们认为 ,作为一种研 究态度 ,“我注六经 ”的主要偏 失如 下:一 是 显露 出“文本 至 上 ”的观 念 论倾 向。诚 然 ,我 们也不否认,今人与前人的典籍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传承 关系 ,但这种关系毕竟是“流 ”的关系,而不是“源 ”的关系 。 今人思想之 “源 ”则是当今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正如 ①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歌德说过的一段话: “每个重要的有才能 的剧作家都不能不注意莎士比亚,都不能不研究他 。一研究他,就 会认识到莎士比亚 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 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了,后来的人就无事可做了。只要心悦 诚服地认识到已经有一个深不可测、高不可攀的优异作家在那里, 谁还有勇气提笔呢 (参见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三联书店 年版 ,第 页 )或许可 以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西方人常说: 伟大和贻害是双生子 ! 第 5 页 德国诗人歌德所说的: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 的。惟有生活和实践才构成今人理论创新的根本性前提。 显然 “文本至上”是一种十足的书呆子的观念 。二是显露 出“虚化今 人 ”的怀 疑论倾 向。所谓“虚化今人 ”就 是怀 疑 乃至否认今人的理论创新能力,把今人降低为前人典籍的 单纯 的注释者和叙述者 。其实,从历史发展 的眼光来看,由 于今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而应该 比前人站得更高,看得 更远;何况 ,随着科学技术 ,尤其是通讯技术 的发展 ,世界变 得越来越小,今人也可 以从其他文明中汲取 自己所需要的 养料 。所 以,今人理应 比前人具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理 论创新的条件 。这种 “虚化今人”的怀疑论倾 向,究其实 质 ,不过是厚古薄今 的传统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