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旅行视域下的《道德经》英译图景 剖析
辛红娟
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出现旅行文化研究的趋向,学者们除了对“旅行”进 行哲学上的阐发,还从文化接触的角度研究旅行中文化“接触地带”所彰显的 文化固守、文化冲击和文化认同。典籍文献翻译中文化内核语词的翻译,常常成 为异质文化交锋的“抗争之场”。木文从文化固守、文化冲击以及文化认同的角 度,分析了中国典籍《道德经》在英语世界一百五十年来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希 望此类典型个案文本的溯源性研究能够为当下大热的屮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迪 与思考。
关键词:
《道德经》;文化旅行;翻译研究;
作者简介:辛红娟(1972-),女,江苏徐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翻译理论、典籍英译。
收稿日期:2017-05-28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道德经》在美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项目编
号:14BYY025)
Traci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A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velling
XIN Hong-jua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ingbo University;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 contact zone” , being a place of cultural clinging, cultural shock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sometimes reveals the radically asymmetrical relations of power when two different cultures encounter. This paper illustreites th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in the past centuries from this new perspectivc of cultural travelling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p of Tao Te Ching translating and the conception of Tao manifest different cultural attitudes of the translators and hence brought new edification to the recipient culture.
Keyword:
Tao Te Ching; cultural travelling; translation studies;
Received: 2017-05-28
《诗》《易》将“旅”定义为“行旅、商旅”,《尔雅》中有“旅,途也”,从 这些早期的定义中不难看岀,“旅”字最初即有“距离跨越”的意味。后来,
“旅”字在历史使用过程屮又引申岀“客”、“客居”等意。《左传?庄公二十 二年》:“羁旅之臣,幸若获宥……所获多矣。”杜预注:“旅,客也。”《说 苑?辨物》文“不群居,不旅行”中最早将“旅”、“行”作为一个词语使用, 意思是“不要与众同行”(“旅”是“众多”、“众人”的意思)。现代语言学 意义上的“旅行” 一词,直到《礼记?曾子问》才岀现:“孔子F1:三年之丧练, 不群立,不旅行”。“旅行”即“到外地出行做客或游历”,也即“失其本居, 而寄他方”(宋代朱熹,《易?旅卦疏》)。至此,“跨越”、“从众”与“客 居”始成为“旅行”的题中之义,本文对翻译的文本旅行、文化旅行的剖析,对 典籍文本的跨文化旅行的梳理,正是基于这一定义展开的。
1?0旅行作为文化“抗争之场”
旅行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历史中,并在一些特定的时期和阶段对历史中的经济和 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而独特的影响。世界上儿大主要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均得益 于因旅行而牛的与其他文明的广泛交流。近世以来,旅游、旅行研究学者多从社 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探讨旅游概念,分析旅游系统中诸多要素、属性、对象或过 程。这些发生学意义上的阐释,是文化学者对旅行概念进行引申探讨的根基,文 化学意义上的旅行是其发生学意义上的“喻词”表达法,共享发生学意义上的 儿乎所有特质。
在文化转向的学术视域下,学者们开始注意到旅行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并开始 从形而上层面入手分析旅行之于民族性格和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关系。自上个世纪 90年代以來,西方文化学者逐渐拓宽对旅行概念的界定,旅行文化研究出现新 的视点。RojekUrry (1997:1)认为,旅行成为一个问题的重耍原因是,它的含 义源自他者,而作为他者的人、文化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