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课件:中医儿科学课件十二五规划教材.pptVIP

课件:中医儿科学课件十二五规划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4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儿科学课件十二五规划教材.ppt

五软在宋代之前,多与五迟并论,最早见于《活幼心书·五软》“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充,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 明《保婴撮要》“夫头软者,腑脏骨脉皆虚,诸阳之气不足也,项软者乃天柱骨弱,肾主骨,足少阴太阳经虚也。手足软者,脾主四肢,乃中州之气不足,不能营养四肢。肉软者,乃肉少皮宽,饮食不为肌肤也。口软者,口为脾之窍,上下龈属手足阳明,阳明主胃,脾胃气虚,舌不能藏而常舒出也。” [病因病机] 一、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当 二、病机 正虚是五脏不足,气血虚弱,精髓不充;邪实为痰瘀阻滞心经脑络,心脑神明失主所致。 [临床诊断] 1 诊断 2.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脏腑(2)辨病因(3)辨轻重 2.治疗原则 :补 3.证治分类 (1)肝肾亏损 --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 调元散加减。 (3)痰瘀阻滞-- 通窍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其他:气血亏虚:八珍汤 第八章 传染病 第一节 麻 疹 [概述] 1 定义:为感受麻毒时邪引起的肺系时行病,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全身发红疹及早期出现麻疹粘膜斑为特征。本病因疹点状若麻粒,故称“麻疹”,俗称“麻子”、“痧子”、“疹子”等。 2 发病情况 (1)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多流行于冬春季节。 (2)年龄:6个月以上,5岁以下多见。 (3)特点: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失去规律,发病年龄趋向大移,症状不典型,终身免疫。 【历史沿革】 麻疹病名各有当地习惯称呼,一般以麻疹的形态特点而命名,川广称为“麻子”,北方称为“疹子”,江苏呼为“痧子”,也有称为“肤疮”、“糠疫”。 早在《伤寒论》、《诸病源侯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书记载的发疹性疾病。 宋《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记载麻疹的最早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也。” 嗣后,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在性质上区分了疮和疹,“腑热即为疹毒,热浅也;脏热即为疮毒,热深也。” 元代麻疹流行 ,朱丹溪指出麻疹病机为:毒出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并指出麻疹的治疗大法为:出之太迟,发表为贵,出之太甚,解毒其宜。”“似锦而明兮,十有九效;似煤而黑兮,百无一生”。 明代万全在《片玉豆疹心法》中将麻疹与奶麻作了类证鉴别,并介绍了护理麻疹的要点。《证治准绳·幼科》将麻疹分为:“初热期”、“见形期”、“收没期”三期,这种临床分类方法迄今仍在应用。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宝贵的麻疹专书,将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用药体会等逐一详细记载,并提出麻疹可并发“肺炎喘嗽”,至今仍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本病是由感受麻毒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胃(脾),肺胃热炽,外透肌肤而发病。按不同阶段,又有邪犯肺卫、肺胃热炽、肺胃阴伤等不同病机变化。 其中肺胃热炽为病机演变中心。 若正不胜邪,麻毒炽盛,则可见麻毒闭肺、麻毒攻喉、毒陷心肝等逆证,尤其麻毒闭肺最多。 病因病机 麻毒时邪 正虚毒重 失治 护理不当 麻毒炽盛 肺(脾) 顺证 逆证 肺失清肃—发热咳嗽(疹前期) 邪从外泄—全身出疹(出疹期) 邪退正虚—热退疹回(疹回期) 闭肺—咳嗽、气急、鼻煽等 攻喉—咳嗽、声哑 陷心肝—神昏、惊厥 伤血络—衄血、发斑 在临床症候上:《麻科活人全书·麻疹骨髓赋》 “麻虽胎毒,多常时行,气候暄热非令,男女传染而成”“初则发热,有类伤寒,眼胞肿而泪不止,鼻喷嚏而涕不干,咳嗽少食,作渴发烦,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内,以手摸之,磊磊于肌肉之间,其形似疥,其色若丹。出现三日渐收为安。随出随收,喘急相干。无咳无汗,隐伏之端。根窠若肿兮,麻而兼瘾;皮肤如赤兮,疹尤夹斑;似锦而明兮,不药而愈;如煤之黑兮,百无一痊。此麻疹之顺逆,须临证以详观。 ”又说“麻疹出现全凭热,身不热兮疹不出,潮热和平方为顺,若逢不热非大吉。” 【诊断】 典型表现(分三期): A初热期: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感冒表现+麻疹粘膜斑。“麻象”。 B.出疹期:典型的麻疹“烧三天、出三天、退三天”,且出疹时体温更高,是麻疹的突出特点。 C.恢复期:发热等全身症状逐渐消失,皮疹消退,疹退后有糠状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 出疹期:约3~4天,发热加重,体温高达40℃,按顺序透疹,先由耳后发际开始,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至躯干、四肢,最后达于手掌和足底,皮疹2~3mm大小,疹色红润,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再转为暗红色,疹点高出皮面,状若麻粒,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特点: 1、形态: 2、出疹顺序: 3、出疹与发热的关系: 4、疹后皮肤特点: 【辨证要点】 ⒈辩顺证和逆证:判断病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