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ppt
肺的生理特性 ①肺体疏松清虚,不容异物,不耐寒热 ②与外相通,易受外邪,唯有表证 ③肺朝百脉,它脏病变易传 肺为“娇脏”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概念:主气-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 肺主气,司呼吸 ①气生成之场所 ②呼吸运动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③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2.通调水道 概念: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通调水道 ①宣发-输津液于全身皮毛 ②肃降-向下输布津液 汗 出汗孔 经肾、膀胱 尿 所以,肺通调水道是通过肺的宣发,肃降来实现的。 由于肺位最高,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有录相片) 肺失宣肃 水津失布 头面、上半身水肿、无汗、少尿。 病理: 3.宣散卫气: 概念:通过肺的宣发运动,将卫气宣散全身的作用。 肺气宣发 卫气通达全身 护卫肌表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 调节汗孔开合 所以《灵枢?决气》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之说。 由于肺能宣散卫气、故肺气不宣或肺气虚弱,均可影响卫气的功能,所以“肺”“卫”并称同治。 4.朝百脉,主治节 概念: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朝百脉 吸清呼浊 宣发、肃降运动促血行 化生宗气助血行 助心行血 肺主治节是指肺有协肋心脏对全身脏腑的功能起治理调节的作用。 肺主治节 ①调节呼吸,促进吸清呼浊, 维持全身清气代谢 ②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 ③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④调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肺气血阴阳的含义及作用 (1)肺气肺血--肺功能的物质基础 肺气充沛 肺血旺盛 呼吸均匀有力 卫气得以宣散 水道通调 血行流畅 治节有度 肺气血亏虚 呼吸无力 自汗、易感冒 头面浮肿、痰饮为病 心肺瘀血 治节无度 由于肺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布卫气、调水道与助心行血都靠气的作用,故中医论肺气较多,谈肺血较少。 (2)肺阴肺阳 肺阴根于肾阴-促进肺的滋润、宁静、内守,制约阳热 肺阴根于肾阳-促进肺的温煦、运动、升散 肺阴虚-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干咳少痰等 肺阳不足-畏寒肢冷,呼吸无力,咳痰清稀,自汗易感冒 (三)肺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3.肺在志为悲:悲忧不良情绪最易耗伤肺气,故将悲 忧归为肺志。 4.肺在液为涕:涕为鼻粘膜的分泌液,有润泽鼻腔的 作用。 肺宣发 正常-津液润泽鼻窍 异常 风寒束肺-流清涕 风热犯肺-流黄涕 肺阴虚-无涕 2.藏泄互用 生理: 肾藏精,主固守 肝疏泄,主行使 男子泄精,女子行经有常 病理: 肝疏泄太过 肾封藏不及 男:遗精,滑精 女:经早,经多,崩漏 肝疏泄不及 肾封藏太过 男:精少,不泄精 女:经迟,经少,经闭 3.阴液互滋 病理: 肝阴亏虚 水不涵木 下及肾水 肾阴不足 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阴虚内热 虚火内炽 封藏失司 头晕头痛,目赤易怒 肢麻震颤 骨蒸潮热 盗汗失眠 腰膝酸软 男子遗精 女子经乱 (十)脾与肾 生理: 脾─运化─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靠命火温煦推动 肾─藏精─元阴元阳之根─先天之本─靠后天精气不断充养 二者相生互助 病理: 脾阳虚 运化无力 食少腹胀 泄泻或水肿 火源不足 久病及肾 阳虚内寒 肢冷畏寒 腹中冷痛 肾阳虚 温煦失职 肾不主骨─腰膝酸软 命门火衰─五更泻,阳萎不育,宫寒不孕 水津不布─尿少,水肿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 消化、吸收、排泄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一)六腑的功能要点 胃─ 受纳 小肠─吸收精微 胆─贮、排胆汁助消化 膀胱─贮尿、排尿 三焦─总司气化行水 大肠─吸收部分水液、 排泄糟粕 相互联系、密切配合 消化 泌别清浊 糟粕 经燥化传导 饮食入胃 经胃受纳 胆汁 (二)六腑总功能─传化物 (三)六腑的共同特性─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疾病特点─阻、逆多见。故腑病多实证。 三、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腑关系的基础─经络相互络属─构成 表里关系。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肺经 左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生理: 心气下及小肠,助小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