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24课《劳山道士》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docVIP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24课《劳山道士》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世间百态 第24课《劳山道士》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PAGE PAGE 5 《劳山道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蒲松龄及其作品《聊斋志异》;识记、积累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 2、把握文章内容,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4、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二、自主学习 1、劳山,即崂山,位于山东省即墨市海边。道士,对道教教徒的称呼。 2、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3、〈〈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4、学习生字: 行(háng) 笈(jí ) 观(guàn) 稽(qǐ) 重(chóng) 樵(qiáo)赉(lài) 给(jǐ) 盎(àng) 挹(yì) 箸(zhù) 霓裳(ní cháng)饯(jiàn) 杳(yǎo) 谙(ān) 诩(xǔ) 逡巡(qūn xún) 踣(bó) 4、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文言字词 eq \o\ac(○,1)、通假字:门人然烛来。(然:通“燃”。) eq \o\ac(○,2)、古今异义字: (1)、但得此法足矣(但:只,仅。今常用于转折连词。) (2)、去墙数尺(去:距离。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烈如萧管(烈:响亮。今常用于“强烈”、“烈士”、“功烈”字义。) (4)、负笈往游(游:求学。今常为“游玩”义。) eq \o\ac(○,3)、词类活用: (1)、请师之(师: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师”。) (2)、光鉴毫芒(鉴:名词做动词,做“照”讲。) (3)、勿误樵苏。(樵苏: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柴、割草。) (4)、恐娇惰不能作苦。(苦:形容词做名词,“苦活”。) (5)、以奇之(奇: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2、强调重点句子翻译 ①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②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③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④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⑤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四: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分析文本 用简短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高潮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把故事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文章最后的结局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eq \o\ac(○,1)这一结局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那些不劳而获、不学无术的人,其结果必空欢喜一场,自取欺辱。 eq \o\ac(○,2)具有隐喻意义: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不畏艰辛,一步一个脚印。 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