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ppt
3、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药物治疗 硝普钠可用于各种高血压急症; 硝酸甘油主要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冠脉综合征时高血压急症; 尼莫地平主要用于高血压危象或急性脑血管病时高血压急症。 4、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应考虑的其他问题 (1)抗高血压药物对其他伴随疾病的影响 噻嗪类利尿剂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患者的矿物质脱失; β受体阻滞剂可治疗心房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偏头痛、甲亢、特发性震颤或手术期高血压; CCB治疗雷诺综综合症和某些心律失常; ?受体阻滞剂可治疗前列腺疾病。 (2) 个体化治疗有功功率原则: 逐步降压;个体化用药;单药开始,阶梯式加药;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一用药;用药需足量;不骤停或突然撤药;大多数患者需终身用药;降压药物应对患者智力、体力、精神状况、情绪与性生活无明显的影响。 第二节 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1、高脂血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两者兼有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2、高脂血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的主要原因,也是代谢综合症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调整血脂水平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病因 血脂是血浆中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类脂的总称。 从病因出发可将高脂血症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脂血症:是基因缺陷或基因突变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2)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某些确定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如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等。 二、血脂异常的分类 分类方法 分类名称 症状 1.表型分类法 I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CM增加,血脂测定TG升高,TC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临床上较为罕见。 IIa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仅LDL增加,血脂测定TC升高,TG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IIb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VLDL和LDL均增加。血中TC和TG均升高。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III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血脂TC和TG均明显增加,此型临床上很少见。 IV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VLDL增加。血脂TG水平明显升高,TC正常或偏高。此型临床常见。 V型高脂蛋白血症 血浆中CM和VLDL水平升高。血脂TG升高明显,TC亦升高。此型临床不常见。 2.简易分类法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分类方法 分类名称 症状 3.按是否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分类 原发性 由先天基因缺陷所。 继发性 由一些全身性疾病引起血脂异常。 4.基因分类 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单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的缺陷。 (二)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 1.治疗目标 降低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 2.治疗原则 (1) 一级预防 临床上未发现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一级预防。重点是改善生活方式:①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②增加体力活动;③控制体重。 (2) 二级预防 已发生冠心病或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者属于二级预防。应将LDL-C降至2.6mmol/L。治疗12周后需要根据血脂情况调整药物降脂治疗方案。 (3) 降LDL-C治疗起始值和达标值 依据冠心病危险性高低而决定应用药物或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降LDL-C的起始值和达标值。见书P142 (三)降脂药物 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临床常用的有:洛伐他汀(美降之)、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普拉固)、氟伐他汀(来适可)、阿妥伐他汀(立普妥),以及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的血脂康。 (1)药理作用:他汀类有明显的调血脂作用,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作用最强,胆固醇次之,同时也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杂合子家族性和非家族性Ⅱa、Ⅱb和Ⅲ型高脂血症,也可用于Ⅱ型糖尿病和肾病综合症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亦可用于肾病综合征、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以及预防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等,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3)不良反应: ①他汀类不良反应较少,大剂量应用时偶可出现胃肠反应、肌痛、皮肤潮红、头痛等暂时反应。 ②某些情况下,他汀类可引起肌病,常见的不适是非特异性的肌肉疼痛或关节痛,通常不伴显著的肌酸激酶升高。他汀类与括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和烟酸类,肌炎的发生率增加,应慎重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