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幼儿认知与学习.ppt
(六)学前儿童不良习惯 1.吮吸手指 如果在幼儿期仍保留着吮吸手指的习惯,则应该视为一种心理问题。 (1)原因 ①喂养方式不当 ②缺乏环境刺激,或缺乏成人的爱抚和关心 ③心理处于紧张状态 (2)危害 经常吮吸手指,可能引起手指肿胀、局部化脓 如果此习惯延续到换牙之后,还会导致下颌发育不良,牙列异常 另外,吮吸手指的儿童,还会可能遭受同伴的嘲笑、成人的指责 (3)预防与矫正 ①改变不正确的喂养方式 ②多给予学前儿童关心以及爱的满足,尤其是母爱 ③给予学前儿童丰富的环境刺激 ④不要嘲笑学前儿童,更不要恐吓或强行制止学前儿童吮吸手指的行为 2.咬指甲 咬指甲,是指经常控制不住地表现出用牙齿咬去手指甲的行为。学前儿童咬指甲这一行为多发生在3岁以上。 (1)原因 主要与其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也有部分儿童的咬指甲行为是通过对周围成人或同伴的模仿习得 另外,儿童体内缺钙、缺铁等也会导致此结果 (2)危害 (3)预防与矫正 ①早发现早矫正 ②成人需要消除引起学前儿童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 ③成人还要多关心学前儿童,多引导其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④注意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 ⑤对于咬指甲较严重的学前儿童,则需要采取行为治疗的方法 3.习惯性阴部摩擦 习惯性阴部摩擦,是指用手抚弄自己的性器官,或用其它的方式摩擦阴部的习惯性行为,也称为“儿童夹腿综合征”。学前儿童习惯性阴部摩擦这一行为,最早发生在1岁左右,5~6岁行为最为频繁,通常男童比女童多。 (1)原因 ①躯体的局部不适 ②偶尔抚弄或摩擦性器官后感到舒服 ③心理紧张的结果 (2)预防与矫正 首先应细致地了解并分析原因 其次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再次,注意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给学前儿童足够的爱抚和关心。 最后,采取适宜的性教育,特别是当学前儿童出现抚弄性器官等行为时,成人也不要对其训斥或责骂,以免强化其行为。成人应该表现出对学前儿童的这种行为不太关注,同时,以转移其注意力的方式,使学前儿童放弃这种行为 (七)儿童孤独症(“来自星星的孩子”) 又称儿童自闭症,与儿童感知、语言、思维、情感、动作以及社交等多个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于发育障碍,在分类学上目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称为广泛发育障碍。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男女患病率比例约为4比1。本症起病年龄大多在2~3岁,不会晚于3岁发病,也有出生即起病者。 1.症状表现(需要专业机构界定确认) (1)社会交流障碍 (2)语言交流障碍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 (5)感知觉异常 (6)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 (7)其他常见行为 2.原因 ——非常复杂 国外不少研究认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与遗传、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等因素可能有关。 3.矫治——很漫长,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 (1)康复训练。其重点放在患儿能力的提高上,以最终进入社会为主要目标。 (2)为患儿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 (3)对患儿的康复要充满信心。 (4)矫治过程中父母的付出最为关键。 (5)矫治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孤独症的治疗,短期内效果不会明显,完全取决于付出努力的多少。 单元五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防治(实习实训模块) 项目一 幼儿心理问题个案分析(结合教育见实习活动开展) 个案分析报告主要(至少)包括: (1)标题 (2)基本情况简介——描述并梳理个案及其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 (3)原因分析——主要从幼儿自身、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环境以及遗传等方面探究原因 (4)教育辅导建议——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家庭、幼儿园及教师的教育辅导建议 活动注意事项: 1.在选择个案研究对象时,需要征得该班教师的同意; 2.不能让幼儿知道教师的观察意图,同时以不干扰幼儿正常学习、生活,保护幼儿隐私等为原则; 3.尽可能多搜集研究对象的资料,必要时可以与幼儿父母取得联系,请求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4.分析及报告的撰写尽量避免个人偏见,要依据具体表现及事实说话 项目二 常用的行为改变技术 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正强化——当学前儿童出现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时,成人立即给予奖赏,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2)行为代价法——即当学前儿童出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成人将儿童本该享受的某种奖励或权利收走一段时间,以达到减少不良行为的目的。 (3)行为塑造——这是培养和增加某种新行为的一种方法。 (4)消退法(或称有意忽视法)——这是一种减少或消除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 (5)惩罚——这是一种对学前儿童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以使其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方法。 (6)系统脱敏法——它是在充分放松的心境下,让学前儿童逐渐接近所焦虑、惧怕的事物,或逐渐提高其对所焦虑、恐惧的事物的刺激强度,使其对焦虑、惧怕的事物的敏感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 50487-2008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2022年版) .docx VIP
- 【低空经济】低空经济教学课程设计方案.docx
- 2025至2030中国冷链物流行业运营效率与成本控制研究报告.docx
- 2020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考试试卷及答案(一).doc VIP
- 2025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1年模拟试题版10月自学考试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历年模拟试题.doc VIP
- (2025)廊坊市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2025至2030中国冷链物流无人机配送网络建设与运营成本测算研究报告.docx
- 晶源微一级代理商CSC2313F深圳恒锐丰科技.pdf VIP
- 2024北森整理题库(言语理解、资料分析、图形推理.).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