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人际关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人际吸引 第三节 竞争与合作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一)含义: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感情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二)特点: 1、个人性 2、直接可感性 3、情感性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亲和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三)摆脱寂寞 (一)亲和需要 1、 恐惧增强亲和需要(沙赫特实验, Schachter,1959) 2、焦虑降低亲和需要(Sarnoff Zimbardo实验,1961)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1、社会交换理论 2、人际关系能给个体提供6种重要报酬: 依恋; 社会融合; 价值确定; 可靠同盟感; 得到指导; 照顾他人的机会。 (R · Weiss,1974) (三)摆脱寂寞 寂寞(loneliness):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 情绪性寂寞(emotional loneliness):因缺乏亲密的依恋对象而引起的寂寞; 社会性寂寞(social loneliness) :因缺乏社会融合感或群体归属感而引起的寂寞。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相互依赖模型(G·Levinger G·Snock,1972) 随着相互依赖的增加,人际关系的各种状态 及其相互作用水平递增; 他们把共同心理领域和情感融合范围作为描 述人际关系的指标。 (二)建立与发展的过程(奥尔特曼和泰勒 Altman,I. Taylor,D.A,1973)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的中止:分歧、收敛、冷漠、逃避、终结。 舒兹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W·C·Schuts,1958)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三、爱情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并进一步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 一、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一)互惠原则:社会交换 (二)得失原则:报酬递减定律 (三)联结原则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仪表 (二)邻近性与熟悉性 (三)相似性 (四)互补性 (五)报酬性 (六)人格特征 (七)自我暴露 (一)仪表 仪表就是人的外表,一般说来,它包括人的仪容、姿态、衣着、气质。 狭义的仪表,一般就是指人的仪容与修饰。 仪表美 = 自然美 + 修饰美 沃尔斯特(Walster,1972)研究 700名刚入学的男女大学生参加舞会,随机配对结伴跳舞。舞会结束后要求他们各自对舞伴加以评价,并表明是否愿意再次会面。结果发现,惹人喜欢的,被要求再一次相会的都是貌美的。舞伴外貌与“希望再次相会”的相关系数高过0.89。 (二)熟悉性和邻近性 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 1919-1989,1950) 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友谊关系 (1)他们是近邻;(2)他们同层的人 (3)走同一个楼道的人 (三)相似性 纽科姆(Newcomb ,1961) 实验 共17人,大学生新生,免费住宿四个月,但必须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 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彼此间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大。好朋友之间对重要的价值对象,都有类似的态度。 相似性为何如此重要? 人们趋向认为,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将会更喜欢我们。 相似的人带给我们一种自己是正确的感觉。 对于重要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四)互补性 交往双方的需要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形成互补性关系。 克克霍夫(kerckhoff,1962)等人研究了已建立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结果发现:对短期伴侣来说,推动吸引的动力主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促使长期伴侣发展更密切关系的动力是需要的互补。 (五)报酬性 “我喜欢喜欢我的人” 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马太福音第七章12节 (六)人格特征 奥尔波特(Allport,1961) 一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