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神经系统一些重要征象.ppt
1156938 男 六岁 天坛医院确诊 * 静脉血管瘤常伴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解剖变异,静脉引流能满足脑组织的正常生理需要 * 1133674汪凤芝 头痛数天,右侧为著59岁 * 1114119 女 23岁 头痛7天 女头痛头晕半月 急性硬膜外血肿 CT 表现绝大多数为均匀的高密度凸透镜状影像。“漩涡征”是高密度的硬膜外血肿中,出现的圆形、低密度区域,提示硬膜外有急性活动性出血,血液尚未凝固。伴有“漩涡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病情更重,极短时间内进入昏迷,甚至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应消失,表现为“超急性硬膜外血肿”。 7、漩涡征 急性硬膜外血肿中“漩涡征”形成与急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不均匀密度的原理不同,后者是由于蛛网膜破裂,脑脊液由破裂口注入硬膜下,从而与血液混合或稀释血红蛋白所致。也有报道认为“漩涡征”也可出现在硬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内。“漩涡征”既可见于一开始并不大的血肿,也可见于急性巨大硬膜外血肿。多数伤后短时间内即出现伴有“漩涡征”的硬膜外血肿,病情迅速恶化。位于颞部的硬膜外血肿,由于其双凸形状,对脑组织有更大的挤压作用,易形成脑疝。伴有“漩涡征”的颞部急性硬膜外血肿,由于仍在活动性出血,且出血多为动脉性,病情发展更快、更危重,死亡率更高,对这类血肿的手术治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考虑到可能为硬膜外血肿的病例,就应警惕是否伴有“漩涡征”。 在CT或MRI增强图像上,在多个连续的横断CT或MRI图像上表现为上矢状窦三角形增强或高密度区域内出现相对低密度区。 8、空三角征 空三角征为矢状窦血栓形成时颅脑增强CT或MRI的常见征象,出现率约为35%,表现为强化的三角形环即中心低信号周边为三角形高信号,位于上矢状窦区。矢状窦邻近有血管丛,为血栓形成后的侧支循环。目前包括以下假说:1)静脉窦内血栓再通。2)栓子机化。3)血脑屏障破坏。4)硬膜外和硬膜侧支静脉的扩张。有认为最合理的解释为硬膜血管的强化,为所在区域的血管网(硬膜海绵间隙)和脑膜静脉属支的强化,中心低密度为栓子。国外学者认为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1)血管易于血栓形成,包括原发性和遗传性疾病。最常见为继发性凝血酶原激活如妊娠;血液或系统性疾病如红细胞增生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脱水导致血液浓缩,药物如避孕药或化疗药如L一天门冬酸胺酶。2)血流障碍如肿瘤、心衰、动静脉痊。3)静脉窦壁的炎症、感染、纤维化或损伤,如:静脉窦炎、外耳炎、乳腺炎和创伤。l/4的病人查不到原因。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有头痛、视乳头水肿等。 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往往存在比较典型的表现,可见上矢状窦区三角形以及横窦区条索状高密度影,是脑静脉窦内新形成血栓病变早期的直接反映;临床上虽然脑硬膜窦血栓的发病率较高,不过单纯大脑浅静脉及深静脉部位的血栓形成较少; 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或条状充盈缺损,特征明显,对急性和亚急性患者有重要意义。CT平扫亦可显示由于静脉淤血、静脉性脑梗死以及脑脊液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病理征象,如对称或弥漫性脑肿胀、多灶性脑出血等。 MRI平扫对本病较为敏感,可显示不同时期血栓的信号,而正常静脉窦的留空信号则消失。急性期T1WI为等信号,与留空信号较为接近,T2WI为低信号,由于信号特征较不明显,因此MRI不易诊断;亚急性期T1WI、T2WI均为明显高信号,容易确诊;慢性期各脉冲序列血栓信号减低,常常出现假阳性。但是可通过与CVST引发的脑水肿、脑梗死、脑积水等间接征象相结合,以辅助诊断。 左上图:平扫显示直窦出现束带状高密度影,窦汇区出现高密度三角征;上中、上右图:发病后两周平扫原直窦以及窦汇区高密度减低。增强后空间窦汇区无强化,呈空三角征;下三图:发病后三周窦汇区仍然出现“高信号三角征”。增强扫描静脉窦为高信号。 图示:MRIT1WI、T2WI、T1WI+C表现为上矢状窦高信号三角征。增强后出现空三角征。 09、蝴蝶征: CT上两侧侧脑室三角区周围脑白质内呈对称性、大片状密度减低区;MRI上长T1长T2信号,两侧病灶通过胼胝体压部相连,呈“蝶翼状”分布。是儿童型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典型CT或MRI征象。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LD)又名肾上腺-弥漫性轴周性脑炎,是一种性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全身脂质代谢异常性疾病。好发于3~14岁的男孩,多数病人年龄为9岁左右。临床表现以进行性脑功能障碍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为特点。脑与肾上腺皮质受损症状可分别出现,并以前者症状为突出。多以脑功能障碍症就诊,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进行性加重。个别可出现全身皮肤变黑,口唇青紫,患儿同时伴有显著的智力障碍。本病的致病原因为患者缺乏击断长链脂肪酸的一种酶,使该长链脂肪酸在组织中,尤其在脑、肾上腺皮质内沉积,致使脑白质破坏,肾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