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七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ppt
* * 儿童对公正观念的认识 7岁—服从 10岁—平等 13岁—公道 * * 2.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岁) * *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 “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 * 1.柯尔伯格的研究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论述道德发展的,他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强调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强调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着巨大的刺激作用。 * * 海因兹偷药救妻 警官的矛盾 童子军的困境 2.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 *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 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 * 第二水平:习俗水平 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更关心他人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 * 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 * * (二)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 李伯黍(1982)的研究与皮亚杰的研究基本一致,但其由不成熟判断转化为成熟判断的年龄普遍早于皮亚杰提出的年龄。 * *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协调道德行为的能力 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识及相应的道德形为习惯,但这种系统的道德认识带有很大的依附性,还缺乏原则性。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 * * (二)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1.整个小学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协调 2.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 *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地位 1.第一阶段:依靠外部要求,依靠学校、教师制定的详细的规定和教师及时的检查; 2.第二阶段:体会到纪律要求,并遵守纪律 3.第三阶段:自觉遵守纪律,自觉纪律开始形成 * * (四)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 小学阶段的品德过渡性特点,是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即童年期儿童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 * 几个关键年龄 道德认知:7~9岁 道德情感:8、9岁 道德意志与行为:7~9岁 品德心理活动整体运行:约在四年级至五年级之间 * * 三、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发展 (一)基本特点 1.由服从向独立发展——尽管高年级以自觉道德动机占主导 2.由具体、近景向抽象、远景发展——尽管高年级以社会需要作为道德动机的基础 3.逐步产生道德动机的斗争——但激烈的冲突较少 * * (二)小学儿童道德动机的主要表现 1.服从老师的要求 2.为了获得表扬 3.履行集体、组织的义务或为集体争光 4.体会到社会公德的要求 * * 四、小学儿童品德心理特征的发展 (一)道德认识 1.童年期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 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儿童公正观念发展、集体观念发展、分享观念的发展、利他观念的发展、公益劳动观念、责任观念纪律观念 * * 我国心理学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童年期儿童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 2.道德判断的发展 * * 总体趋势 儿童的道德判断从行为的直接后果向行为的长远后果过渡;从行为的个人后果向行为的社会后果过渡。 * * 三年级起,绝大多数童年期儿童已能根据行为的原因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 在童年期儿童的道德判断中,行为的主观原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国儿童根据行为意义做出判断的起点较早,但各年龄儿童在判断时对行为意义的重视程度总的说来不高 具体表现 * * 调查发现 童年期儿童从客观性判断向主观性判断发展的转折年龄在6—7岁之间 童年期儿童摆脱成人惩罚的影响、根据行为本身好坏做出分析判断的转折年龄在8—9岁之间 在行为的意向性不变的情况下,童年期儿童多数认为造成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