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社会医学课件社会病防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社会医学课件社会病防治.ppt

二、青少年妊娠的生物-心理-社会病因 (一)社会习俗 (二)性观念 (三)经济文化 文化低、经济收入低的青少年妊娠率 较高。 (四)法律与政策 (五)家庭因素 有家庭聚集性;家庭不和或离婚的妊 娠率高。 (六)社会心理因素 (七)生物学因素 三、青少年妊娠的防范对策 (一)建立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二)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强计划生育服务,提高避孕药具 的可接受性 (四)加强国际交流,提高生殖健康研究 水平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 概念: 性传遍疾病(STD)是一类主要通过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而传播的疾病,社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是采取社会性措施才能加以控制的现代社会病。 一、性病流行概况 (一)患病率急剧上升:传染病发病率排序中占第三位。 (二)年龄性别分布 男性高于女性;20~29岁和30~39岁组流行率最高,占总数的82.1%。 (三)季节分布 第一季度发病率最低,第二季度急剧上升,第三、四季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四)地区分布 (五)职业分布 集中在文化层次较低的工人、待业者、个体户等。 二、性病流行的社会病因 (一)社会制度 (二)卖淫与嫖娼 (三)社会习俗 (四)社会文化 (五)社会道德 (六)社会管理 三、性病防范对策 (一)性健康教育与生殖健康教育 (二)综合治理,建立全方位防范体系 (三)加强立法,健全疫情报告与管理制 度 (四)性病监测与控制 1.总人群监测 2 .选择人群的定期检测 3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 4 .专项调查监测 (五)切实做好性病患者的诊断与根治工 作 (六)培训和科研 第六节 车 祸 一、车祸的概念 系指道路或供一般交通使用场所,因车辆之类的交通工具所引起的人身伤亡或物品的损害。 二、车祸的危害 (一)对生命与健康的危害 我国车祸发生与死亡率居于世界之首 (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从全世界来看,车祸平均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 (三)车祸的社会病因 (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二)社会动荡对车祸的影响 (三)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 (四)疲劳度 (五)工种 (六)饮酒 (七)生物节律 1.体力节律 2 .情绪节律 3 .智力节律 四、车祸的防范 (一)建立健全交通安全法规 交通安全主要靠交通工程、管制、教育三方面作用,又称“三E”科学。 (二)全球事故预防计划 (三)加强交通管理 (四)重视并做好驾驶员的选拔工作 应着重加强驾驶员的选择、培训和监督 (五)广泛进行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 要在学校设置交通安全课,作为青少年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六)车祸防范的社会医学措施 1 .在城市应专门设置车祸医疗急救系统 2 .推行三级预防 (1)预防车祸发生(一级预防) (2)避免和减轻车祸造成的危害(二级预 防) (3)车祸受伤者的治疗和康复(三级预防) 3 .建立健全事故情报系统 4 .遵照交通安全法规进行有效监督和评 价 5 .卫生部门与其他各部门通力合作,防 止车祸的发生。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可编辑 可编辑 第十一章 社会病防治 第一节 社会病概念 一、社会病概念 是指社会因素起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这类疾病一般须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如性病、吸毒等。 二、社会病理学概念 就是探讨社会因素致病的机制,是从社会学的宏观角度,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双向作用规律。 三、社会病防治原则 (一)社会诊断 是对个人、家庭或群体的社会情况(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 Dever分类: 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占45%~50% 环境因素占20%~25% 生物学因素占20%~25% 保健服务因素占10% (二)社会处方 即社会卫生措施。社会处方的要点: 1.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 习惯。 2.合理营养 3.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创造美好舒 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适当运动 5.控制应激,保持良好的情绪反应 第二节 自 杀 自杀是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一种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性行为。 一、流行特征 1.自杀死亡率:西欧、东欧、俄罗斯和日本自杀率较高,澳大利亚(13.02/10万)\美国、英国较低。据估计,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超过100万(中国约20万)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