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妮《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即教案).docVIP

李虹妮《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即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人教版新课改版七年级下册 9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教师:李虹妮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长七年级下册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她虽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但却给少年鲁迅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少年鲁迅的眼中,有着种种令人讨厌的坏习惯,却又有着别人不具有的“伟大的神力”。鲁迅没有给自己的生母作传,却专门给她写了一篇文章,她就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长妈妈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知识梳理  1.生难字词 (1)字音 烦琐(suǒ)     孤孀(shuāng)  絮说(xù)   震悚(sǒng) 霹雳(pī lì) 憎恶(zēng wù) 惧惮(jù dàn) 渴慕(mù) 疮疤(chuāng bā) 骇(hài) 粗拙(zhuō) 诘问(jié) 掳(lǔ) 灸(jiǔ) (2)词义 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 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孤孀:寡妇。 2.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3.背景介绍 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学法指导一: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表达效果 肖像(外貌)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身份、精神面貌等。 动作描写:用来刻画人物性格,显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 变化的 姿势、感情或态度,创造活跃的场景。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心理描写: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突出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形象,表现了……性格(或心理),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2.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 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不同称呼,标志着不同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为,作者用的是抑笔,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章的标题其实标示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起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和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5岁时作者的口气,适宜用“阿长”来称呼,而且“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四、文本精读  1.精读课文1~5段,从这 5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分角色朗读第6~1

文档评论(0)

dsw28539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