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红细胞检验-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

第三篇 红细胞检验-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 铁的来源和吸收 来源 外源性铁 每天摄入10-20mg,但仅有10%可被吸收。 内源性铁 21mg,是外源性铁的15-20倍,主要来源 量:22mg/日 吸收部位:十二指肠、空肠上段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影响铁吸收因素 体内贮存量减低时,吸收增加 胃肠道的胃酸有利于吸收 食物成份 药物影响(还原剂利于吸收,氧化剂影响吸收)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转运与利用 肠粘膜 血液 铜蓝蛋白 Fe3+ + 转铁蛋白 血清铁(运铁蛋白复合体)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骨髓 幼红细胞 铁受体 + 胞饮作用 细胞内 Fe 3+ 转铁蛋白 +原卟啉 血红素 +珠蛋白 血红蛋白 Fe2+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三)铁的贮存和排泄 铁的贮存 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骨髓、肝、脾等多种细胞和血浆中。 血清铁蛋白测定结果是判断体内铁贮存量的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贮存铁耗尽继续缺铁才会出现贫血 如有细胞外铁的存在可排除缺铁 排泄 粘膜、上皮、尿、 汗等。 1mg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四)缺铁的原因 铁摄入不足:偏食、含量不足、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胃肠道出血、钩虫病、月经过多等 需要量增加:妊娠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五)铁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 铁缺乏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铁利用障碍导致的铁粒幼细胞贫血 慢性疾病性贫血 铁过多而致的血色病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三、红细胞核苷酸代谢 叶酸和维生素B12在DNA合成中的作用 叶酸的代谢 维生素B12的代谢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一)叶酸和维生素B12在DNA合成中的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当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时,影响DNA合成 DNA合成障碍,合成速度慢,细胞增殖的S期延长可致细胞核发育障碍。 造血组织受影响最大,在更新较快的细胞,如胃肠道上皮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改变,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巨幼细胞贫血伴胃肠道症状。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叶酸的代谢 组成 来源 人体不合成叶酸,依靠食物供给。 在叶酸不耐热,可被过度烹煮而破坏。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正常人每天需求200μg,孕妇和哺乳者为300-400 μg 人体内叶酸贮存量约为5-20mg,可供人体4个月之用,如补充不足,容易导致缺乏。 婴幼儿叶酸摄入不足时会导致脂肪泻、口炎性腹泻。 维生素C缺乏可加重叶酸缺乏 镇静剂如苯巴比妥、扑痫酮等可抑制叶酸代谢,抗癌药如甲氨蝶呤可抑制叶酸还原为TFH,都可引发巨幼细胞贫血。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排泄 叶酸及其代谢产物 肾脏排泄(主要) 粪便中有少量排泄 胆汁中叶酸浓度为血的2-10倍,但大部分可由空肠重吸收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维生素B12的代谢 又称氰钴胺或钴氨素,结构复杂的淡红色水溶性B族维生素 来源 食物,肝、肾、肉类、蛋类、牛奶及海洋生物中含量最丰富。 成人每天所需2-5 μg,体内贮量4-5mg,可供3-5年使用,故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缺乏的,除非为素食者(10-15年,因胆汁中维生素B12 90%被吸收)。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维生素B12的吸收和转运 胃内经胃酸与胃蛋白酶分解出来,在十二指肠与内因子结合,在肠上皮细胞中被吸收。 吸收影响因素 胃肠疾病导致的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 全胃切除和恶性贫血患者的内因子完全缺乏时对维生素B12影响最大,因为胆汁中的维生素B12亦不能再吸收; 胰腺分泌胰蛋白酶可帮助维生素B12的吸收。 作用 参与体内多种生化反应:DNA合成、影响神经鞘磷脂的合成、参与体内氰化物代谢,使某些含氰化合物的食物、烟草的氰化物变为无毒物质。 排泄:经尿、粪便排出0-25 μg ,唾液、泪液及乳汁中也有少量排出。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第四节 红细胞的衰老和死亡 寿命120天 其清除由脾、肝及骨髓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完成。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教研室 孙德华 (一)发病机制 1.红细胞破坏的机制 (1)红细胞膜的异常:   红细胞膜的异常有膜支架异常、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改变、膜吸附有凝集抗体、不完全抗体或补体以及红细胞膜化学成分改变,导致红细胞易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 (2)血红蛋白的异常:   血红蛋白的异常是因血红蛋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