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六章汉代儒家文论.pptx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第六章汉代儒家文论.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汉代儒家文论; 第一节 《乐记》的文艺观 ;汉代儒家的文论思想与先秦原始儒家文论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这就是适应汉代新兴统治集团的政治与文化需要,汲取秦朝毁弃文化、不顾政教的教训,对于文艺陶冶人性、升华人格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至西汉年间儒家的一部重要的美学论著。它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之上,有所升华,进一步将儒家的乐论系统化与完善化。;《乐记》论述音乐美学问题,是与它对人性的看法相关的,它提出: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乐本》) ;《乐记》的作者认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但是人的情感不同于动物的欲望,而是与文化修养有关,在情趣上有高低雅俗之分。依这种高低雅俗之分,可以见出君子与众庶。 “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乐本》) ;《乐记》非常强调音乐对于人格境界的激励,主张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道德人格的力量。《魏文侯》篇记载孔子学生子夏论不同乐器对君子听乐产生的不同感受时说: “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滥以立会,会以聚众;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鼓鼙之声欢,欢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乐记》通过子夏对君子欣赏音乐时所发表的评论,指出各种音乐的风格与乐器材料在演奏时发出的音响特质相关。君子在听乐时善于因势利导,发挥想象,获得人格境界的升华。;在对待雅俗的问题上,《乐记》鲜明地表现出尚雅贬俗的审美观。春秋战国以来,雅乐与俗乐的交锋十分激烈,反映了在时代动荡与社会变迁面前,人们的审美趣味出现了不同的趋向。传统的以和为美被新的审美心态取代,这是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就连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也喜好“俗乐”。;《乐记》认为既然音乐中可以传达出伦理内容,而人们的伦理观念与感情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所以提出通过审乐而知政:“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还转述了荀子的乐论思想,提出了“乐内礼外”之说,确立了乐教的地位。《乐记》提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但音乐与礼仪相比,对人格的建设更具有深层的含义。礼以治外,乐以治内,所谓治内,并不是用简单的道德规范去约束,而是用内在的情志和谐去升华。;从审美心理来说,《乐记》作者指出,乐教是用一定的伦理标准对人们进行教化,使人们的音乐情感得到导养,合乎中和标准。这些观点表达了两汉时期统治者将诗乐置于政教之内的思路。 ; 第二节 《毛诗序》的诗学观 ;汉代儒家教化论的另一重要诗学作品就是《毛诗序》(亦称《诗大序》)。所谓《毛诗序》是在文献学意义上而言的。 《毛诗序》是夹杂在《关雎》题解中的一篇具有全书总序性质的文字,经过朱熹等学者的考证,推测这一段文字应是独立于全书各篇之上的总序。一般认为是经孔子的学生子夏一系传至东汉,经儒生卫宏发挥后形成的,其作者不止一人。但主要代表了东汉儒生对《诗经》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汉代儒生论《诗》的一篇具有纲领性质的文字。; 情志融合的审美观念 ;一种是“言志说”。如《庄子·天下篇》云“诗以言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意为诗是言圣人之志的。后世儒者假托的《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盖出于此类提法。其中的“志”虽然也有情感的成分,但基本是指圣人之志或代圣人言志之“志”。;另一种则是“情本说”,如屈原《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杼情”的句子,《礼记·乐记》中谈到音乐的形成与产生时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儒家文论看到了文艺的感化人、教育人的功能,必须通过对情的表现来实现,同时情必须受到志的规范。《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的作者认为诗是作者内心志向的发动。所谓志者,止也,据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一文中考证,“志”可作“止”训,指停止在心中的志念,后来又有怀抱的意思在内,融合着理念与情感的成分。;《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不同于六朝的“吟咏情性”,这是其美学观念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毛诗序》的作者又认为“志”要形成为诗,其中介就是情。情激活了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