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类型比较法 类型比较法是费孝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产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类型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的基本相同的各个个体。 (四)社区追踪调查 社区追踪调查,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对同一对象的追踪研究可以是同一研究者,也可以是其他研究者,亦可以是二者交替进行。 人类学家W.R.葛迪斯在论述追踪研究的意义时指出,像费孝通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即《江村经济》)和林耀华的《金翼》这样的书,“作为知识界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地位只有当它被用作进一步调查研究的起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但是,如果这种研究是孤立的,那么,对社会过程的了解无论是从实际知识的角度或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说,其作用都是有限的。……然而,如果后来,作者或其他作者,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能继续以同样的精确性对同一个社会进行描述,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从不同阶段的比较就能得出关于社会过程的有效的成果,其价值也就会超过各个孤立的研究。” 追踪调查以初始调查为起点,应当有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也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概括和新的见解。 198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落实费孝通的倡议,建立了“江村社会调查基地”,为江村追踪调查创造了条件。 三、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事先设计的问题表格收集数据的方法。一项完整的问卷调查一般包括四个环节。 ——问卷设计 把研究者理论假设中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可以进行测量的具体变量 。 ——抽样 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代表总体 。 ——调查实施 当面访谈/邮寄自填/电话访问/网络调查等。 ——统计分析 通过各种数量关系来探索社会现象之间联系的手段。统计分析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 课程架构 总论篇 绪论/农村社会学史略/农村社会学理论/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构成篇 农村人口/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经济/农村政治/农村文化/农村卫生 农村可持续发展篇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流动/农村扶贫/农村社会保障/城乡统筹 第一章 绪论 农村社会学是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研究研究方法 ——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要求 第一节 什么是农村社会学 一、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的学科 ——G.M.吉勒特所著教科书《农村社会学》中就持这种意见 ; ——P.索罗金和C.齐默尔曼合著的《农村—城镇社会学原理》一书也持这种意见 ; ——袁亚愚:“乡村社会学是以整个乡村社会及城乡关系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另一种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某一局部现象的学科。 ——P.D.桑德森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组织的; ——P.L.纳尔逊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中的群体关系的; ——H.B.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居民的社会化的; ——威廉斯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心理的; ——C.泰勒、C.C.特劳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 ——乔启明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应用学科; ——冯和法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关系,重点是研究生产关系的。 二、本书的意见 本书综合上述两类意见,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马克思的一个思想,只有个人与社会结合在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社会塑造个人,个人也在建造和改变着社会。个人与社会二者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协调又矛盾,从而推动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二者分不开。农村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这样。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 费孝通师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老师潘光旦伦学的学术思想,开创性地提出“差序格局”概念。“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费孝通这里所说的“差序格局”社会结构是宏观和微观的有机结合,集中反映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农村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都是从个人与社会这对关系中生发的。 农村中的个人与社会联系的中介是群体。个人与他人的联系,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群体,群体与群体也发生着复杂的关系。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检测试卷.pdf VIP
-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ppt VIP
- 通桥(2016)8388A 高速铁路常用跨度梁桥面附属设施.docx VIP
- 新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5.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docx VIP
- 幼儿园课件:《牵牛花和它的朋友们》.pptx VIP
- CBT 3495.10-1995 船舶工业档案管理规则 档案收集及其业务指导要求-行业标准.pdf VIP
- 小学教育学 第二章 学校.ppt VIP
- 人美版七年级上册2.3《诗意的色彩》教案.pdf VIP
- 2024年秋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新课标版).docx VIP
- 安全导则发布稿.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