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一名教育学探究生学术苦旅.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名教育学探究生学术苦旅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学研究者具有浓厚的‘学 科情结。这种情结深深地扎根于教育学的地位窘境,它使 大量的教育学研究生陷入迷惘和尴尬之中。笔者通过回顾和 反思自身八年研习教育学的经历后认为,教育学的地位困境 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教育学知识在积累、独立性、逻辑特征 等方面的独特性决定了它的“宿命”。教育学研究者一方面 应意识到基础学科的价值和局限,并至少掌握一门基础学 科;另一方面应认识到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努力贡献出自 己的洞见,从而树立学科自信。 关键词:教育学;教育学研究生;学科情结;学科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1610 (2014) 02-0085-06 前不久,笔者偶然在西南大学主办的“教育学在线”中 看到一篇题为“教育学研究生是豆腐渣”的帖子,[1]标题 本身便足以激起每位教育学人的愤怒。该帖指出,考研大军 中流行的口头禅是考研究生上不了学,那就考教育学。” 平心而论,文中所列理由大体属实:内容不多,好掌握;专 业方向多,招得多等。事实上,国内外对教育学、教育系科 及其教员、学生、课程等批评和讽刺不胜枚举。这些文献表 明,在许多人眼中教育学的地位不高,价值不大。这种处境 不仅令初入教育学之门的本科生、研究生感到困惑,甚至一 些“登堂入室”的学者有时也免不了迷惘。教育学界前辈胡 德海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对此深有体味[2]: 我在几天的会上,亲耳听到不少老教授、老专家激昂慷 慨的发言,……总的是谈教育学的困惑和迷惘多一些,教育 学的尴尬局面依然挥之不去。有的说:“我教了几十年教育 学了,现在可越来越觉得不知道怎么教了。”有的说:“当 年我如果不是选择了搞教育学专业,而是从事别的专业,我 此生的成就肯定要大些。” 一种无奈的心情溢于言表,困惑 与迷惘的情绪扑面而来。……我想我们这些老教授老专家其 职责本是解我们的学生,其中包括大学教育学院的本科生、 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习、研读教育学专业中的种种困惑的, 而现在倒好,在他们的头脑中倒说有这许多不解之惑,他们 怎么能够解学生之惑呢?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当代研究的趋势是打破界限,展开 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探讨教育学的性质、地位和价值是一个 陈旧的话题,是落伍的“学科情结”在作祟。在他们看来, 作为学科的教育学早已终结,研究者理应抛弃“学科情 结”,将其作为多学科交流和对话的舞台。然而,对教育学 研究者而言,这绝非转变观念那么简单。因为,目前知识生 产和学术人才培养仍以学科形式为主,学科情结是研究者在 学术生活中形成的自然情感。 笔者与教育学结缘已八年,经历了从局外人无知到局内 人迷惘、怀疑、理解的过程。期间,我在教育学的学科认同 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此而来的困惑和痛苦也是许多 教育学研究生正在经历的。在此,笔者愿回顾自己研习教育 学的学术苦旅并与诸君分享我的思考。这也许对那些处于迷 惘中的教育学学子不无裨益。 一、遭遇教育学的困惑 我于2005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教育学原理 专业。之前,我没有读过多少教育类的书,居然能够考中, 感觉颇为意外。如今想来,当初报考教育学专业时潜意识中 未尝没有“教育学容易考”的想法。虽读过《围城》,但我 未留意书中对教育系的嘲讽。[3]也许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 系地位还不算低,我没有感受到其他学科的敌意和轻视。总 之,我对教育学知之甚少。 张建国:一名教育学研究生的学术苦旅硕士期间,我对 教育学有四点比较深的印象。首先,每年五六月份,我都会 旁听本专业的学位论文答辩,其中最为答辩委员诟病的是论 文撰写中的“两张皮”现象。教育学研究中的‘两张皮”系 指论文利用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用相当大篇幅阐述其原 理,而后依该理论从中推演出相应的教育命题,后一部分篇 幅较小。问题在于,两部分不仅比例失调,且往往难以融为 一体。其次,教育学研究生似乎严重缺乏共同的专业知识。 除所有学生必修的数门基础课程和若干教育名著外,研究生 们在学习中共享的专业知识很少,常见的是依托人头”的 现象。所谓依托人头”就是借用其他领域(主要是哲学、 社会学、政治学等)的学者的理论来探讨教育问题。在我的 同学中,有人钻研狄尔泰(W. Dilthey)、伽达默尔(HG Gadmer) 等人的诠释学,也有人倾心于布迪厄(P. Bourdien)、吉登 斯(A. Giddens)等人的社会学理论,而我则醉心于马克思 (K. H. Marx)的著作。人类知识的海洋仿佛是教育学的素材 库,任其取用。那时,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读愈多教育 学之外的书,便愈发对“科班的”教育学著作敬而远之。第 三,我发现,对人类理解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一般都来 自相关的基础学科,且很少接受过教育学训练。后来,我才 知道皮亚杰(J. Piaget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