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8
哲學與當今世界
人生的苦與樂
什麼是苦?什麼是樂?
-苦指痛苦(pain),樂指快樂(happiness)。
-苦與樂是相對的,可從理解苦而把握的意思。
痛苦:意欲的不滿足或損害;快樂:意欲的滿足或促進。
-苦樂的人生問題:為何人生有痛苦(快樂)?如何能夠解脫痛苦(獲得快樂)?
-可分三個層面去了解:
/生理的-e.g.感覺、食色等 \感性的
-心理的-e.g.經驗意識、名譽地位等/或即經驗的
\精神的-e.g.理想、價值 -理性的或即價值的
-/生理的-醫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
-心理的-心理學、精神科學等自然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
\精神的-哲學、宗教等人文科學較有效力解決問題
佛教論痛苦的體驗
-佛教對人類的痛苦有深刻的體驗,現作略述。
-佛教所講的「四諦」即「苦、集、滅、道」,是關於四種人生的真理。
/苦諦:說明人生痛苦的道理。
-集諦:說明人生痛苦原因的道理。
-滅諦:說明去除人生痛苦的道理。
\道諦:說明如何去除人生痛苦的道理。
-當中,苦諦最為根本,可概括其他三諦。→佛教可說是一種離苦的哲學。
-佛教所說的人生的痛苦,可以通過人類日常生活中的生、老、病、死,以及種種不幸和苦難等現象來體會。佛教更有輪迴之說,以此來肯定人生的痛苦是必然的、永恒的。
-佛教典籍中對苦的討論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涅槃經》中的「八苦」之說:
1. ~ 4.生、老、病、死
愛別離
怨憎會
求不得
五盛陰
-苦的原因是集,亦即佛教所說的中心原則──「緣起性空」。i.e.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組成,∴沒有終極的實在性。
此原則包含了兩個同一命題/述句(identical proposition / statement):
/緣起(又稱「緣生」)-指一切事物都是由條件所組成的。
/緣-因緣,即因果或條件
╲起-生起,產生
╲性空-指一切事物都是無獨立實在性的。
/性-自性,即獨立實在性
╲空-副詞,表示否定之義
-兩個命題的意義其實是相通的,意思是說現實的人像宇宙其他一切事物那樣,偶然的、變化不居的、被決定的、不能自我主宰的。於此,可說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
-「緣起性空」的觀念,亦可以通過原始佛教所說的「三法印」(三個體證佛法的道理)來說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眾生皆苦」
中西哲學中的幸福觀
西方哲學的觀點
古代自然主義的幸福觀
-可以古希臘的伊壁鳩魯為代表。
-伊氏把追求快樂看作人生的目的。
他把肉體的快樂和感官的快樂作為一切快樂的起源和基礎,認為如果沒有這種感性的快樂,也就沒有其他的快樂。
-伊氏從與痛苦的比較中來理解和把握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快樂的量的極限就是一切痛苦的消除。
-伊氏把快樂分為三類:
自然的和必要的快樂
這類快樂主要是指人的生存必需的需求。
自然的但非必要的快樂
這類需求和欲望只是使快樂變換樣式,沒有增加新的形式的快樂。
既非自然也非必要的快樂
既不是自然的生存需求,也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
-伊氏認為,第一類欲望和快樂對於一個人的幸福生活來說,已經完全足夠了。
-對於第二類欲望和快樂,人們只能偶爾享受一下,偶爾享受一次還能感受到這類欲望的價值。
-對於第三類欲望和快樂,則是人們需要警惕的。如果被這類欲望和快樂所吸引,那麼,人們可能就會成為它的奴隸。
古代理性主義的幸福觀
-可以亞理士多德為代表。
-他認為善(good)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和層次;在這些等級和層次的善之中,有一個最後的目的即最後的善,它就是圓善(perfect good,又稱最高善highest good);圓善本身就是目的(end in itself),它任何時候也不能成為手段,∴圓善是其他目的的目的。
-亞氏把圓善視為幸福(happiness),而後者的定義為: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在這個定義中,包含有兩層含義:一是德性,二是現實活動,幸福由這兩種因素構成。
→他是以德性作為幸福的前提。∴其幸福同時有精神意義而非只有肉體或感官意義
-亞氏之所以以德性為幸福的前提,∵諸如榮譽、財富、健康、幸福等一般的善是外在的善,對於擁有它們的人不必為人帶來好處,對於德性不好的人,甚至帶來壞處。
-為什麼在具有了德性品質後,還必須進行現實的活動,才是幸福呢?∵一個人雖然具有善的品質,但是,如果他的這種善的品質不能產生善的效果,那麼也就不能稱之為幸福。
-所謂德性,在亞理士多德眼裡,不是指肉體的德性,而是指靈魂的德性。
人的靈魂德性有兩方面:
/是理智的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如智慧、理解和明智等等;多由教導而生成、培養起來。
\是倫理的德性(moral virtue)-如豁達大度、勤儉節制等等;由風俗習慣熏陶出來的。
這兩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秋新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ppt VIP
- 钢结构高空安全施工专项方案.docx
- 单位档案管理员题库.pdf VIP
-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docx VIP
- (优质!)GB 45673-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14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审核检查单(2025A0)(可编辑!).docx VIP
- 001-10.绿色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费用实施登记表GDAQ20110.xls VIP
- 文正路自评报告.doc VIP
- (优质!)GB 45673- 2025《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之“5.9 相关方”审核检查单(2025A0).docx VIP
- 2024浙江丽水缙云县招聘专职社区工作者1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