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docxVIP

论文--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 摘要:《四圣心源》的自拟方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本文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对于传承黄氏学术、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关键词:四圣心源;黄元御;用药思路 《四圣心源》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扛鼎之作,不但立论明确,阐释透彻,而且文笔精炼,风格独特,具有广博、深邃的学术思想,颇受后世医家尊崇与青睐。黄氏发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微旨,一脉相承,前后融贯,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跃然纸上。尤其是书中自拟方颇多,然审其源流,悉宗四圣之旨,遣药简洁,配伍精当,施之临床,效如桴鼓,集中体现了黄氏独特的用药思路,堪为后学师法之楷模。笔者不揣浅陋,拟从六气治法、顾护中气、健脾调中、注重疏肝、扶阳抑阴五个方面,结合临床案例来深刻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为弘扬黄氏学术、提高中医疗效而阐述一己之见,抛砖引玉,仅供批评与指正。 六经司化为主,独创六气治法 《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曰:“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从六气也。六气之性 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证。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1】《伤寒论》虽以六经统病,但与六气相对应,气化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气化即指六气司化,是由气以化水,由气以行水。气化,首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气化是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体现。黄元御认为人有十二经,因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而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为主,所以十二经统于六气。 他在“六气偏见”指出:“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3】为方便学者理解与记忆,黄氏创造性地提出了“六气治法”,其具体内容如下:治厥阴风木法―桂枝苓胶汤(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治少阴君火法―黄连丹皮汤(黄连、白芍、生地、丹皮);治少阳相火法―柴胡芍药汤(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治太阴湿土法―术甘苓泽汤(甘草、茯苓、白术、泽泻);治阳明燥金法―百合五味汤(百合、石膏、麦冬、五味);治太阳寒水法―苓甘姜附汤(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考“六气治法”实源自《伤寒论》,也是黄氏研究仲景学说的心得体会。他的这种用药 思路对后世很有启迪。笔者临证治疗一些疑难病症时,按黄氏的用药思路辨证立法组方,往往都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当然,黄氏并不希望后学墨守陈规,不会灵活运用,因此他的“六气治法”也有随症加减,如治厥阴风木法“上热加黄芩,下寒加干姜、附子”;治少阴君火法“若有下寒,当用椒、附”;治太阳寒水法“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又如“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此乃貌似高深的点睛之笔,但证之临床,颇有应验。 案例1 患者李某,女,28岁,2010年4月16日初诊。主诉:心烦少眠,口干喜饮,经常喝冰镇饮料,脾气急躁,月经错后,经行腹痛,量少色暗,纳少便溏,舌紫暗尖红苔薄黄,脉滑数。婚后两年未孕,多方求治不效。辨证属心火亢盛,下元虚寒,兼肝郁脾虚。治当温肾健脾,疏肝理气,引火归元,处方:附子30g(先煎30分),干姜15 g,桂枝10g,柴胡10g,乌药10g,青皮10g,泽兰15g,川牛膝15g,炒白术12g,刘寄奴15g,元胡15 g,炒王不留10g,红花6g,夜交藤30g,合欢花10g。水煎服,7剂。1周后复诊:心烦、口干好转,睡眠稍改善,余如前述。效不更方,守原方加灯芯草5g继服7剂,诸症大减,喝水正常,月经量增,色转鲜红。经先后调治近2月而基本痊愈,半年后其母来看病,告知李某已怀孕数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按:此类上热下寒、本虚标实的病症在临床时常可见,辨证的关键应以肾阳不足、下元虚寒为主,而不是心火独亢或肝郁化火的那一面,故敢力排众议,大胆投用附子、干姜、桂枝以温肾扶阳,使上炎之心火得以下潜,则肾水不寒而上承于心,以奏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效也。 二、治疗内伤杂病,首在顾护中气 任何疾病的发生不外乎外感与内伤,而内伤杂证是临床最常见的病证,由李杲《内外伤 辨惑论》可见一斑,因此他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秉承东垣学说之衣钵,历代不少医家在临床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黄元御堪称其中之佼佼者。他阐发东垣学说之微旨,既精辟又中肯,发前人所未发。如“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热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