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类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四 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征 高寒土一般具有寒性土壤温度状况和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小于1.0的暗色表层。 第四章 (二)形态特征 高寒土的剖面分化比较明显,土体构型为O-Ah-B-C 型。 第四章 (三)理化性质 高寒土的质地较粗,多含砾石,粘粒含量低,三、二氧化物在土体中移动不明显,粘土矿物以水云母为主。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大,腐殖质组成中以富里酸为主。 第四章 五 分类 高寒土分为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四类: (一)亚高山草甸土,可分为三个亚类: 1 亚高山草甸土 2 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3 亚高山草原草甸土 第四章 (二)高山草甸土,可分为两个亚类: 1 高山草甸土 2 高山灌丛草甸土 (三)亚高山草原土,可分为两个亚类: 1 亚高山草原土 2 亚高山草甸草原土 第四章 (四)高山草原土,可分为三个亚类: 高山草原土 高山草甸草原土 高山荒漠化草原土 第四章 六 利用与改良 高寒土分布地区历来是纯牧业用地,发展畜牧业仍是今后利用高寒土的重要途径。 草场退化问题 第四章 第四章 土壤类型 人工土 第四章 人工土纲是指自然土壤经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土壤的成土过程而获得新特性的土壤。 水稻土、灌淤土、绿洲土、 第四章 一 地理分布 人为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分布在人类开发较早、耕作历史悠久的地区,或是人工排灌和耕作活动容易引起土壤深刻变化的地区。 水稻土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南美洲和非洲也有小面积分布。 第四章 第四章 二 成土条件 (一)人为作用 人工土的成土过程主要是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状,改善了保水、保肥性能和适种性,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人为作用是人工土形成的基本条件,人工影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人工土的发育。 人为旱耕活动对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图式 第四章 (二)气候 类型 年均温(℃) ≥10℃积温(℃) 无霜期(d) 年降水量(mm) 水稻土 -2~-5 23~25 1600~10000 110~365 东部450~3000;西北部小于450 灌淤土 2~14     200~700 绿洲土 5~12 2700~4500   50~200 塿土 13.3 4300   600 第四章 (三)植被 水稻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 灌淤土、绿洲土、嵝土多种旱作物,如谷子、高粱、玉米、芝麻、大豆、红薯、小麦、大麦等。 第四章 (四)地形、母质 不同地形影响水稻土的空间分布,不直接发育于岩石风化物上,而是在人工条件控制下,起源于各种土壤和冲积物。 灌淤土的地形部位是大河流两岸平原、阶地和洼地。成土母质为河流所携带的泥沙。 绿洲土分布的地形部位通常是冲积扇的中下部,或冲积平原沿河两岸的绿洲上,或沿河阶地上。地形稍有倾斜,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成土母质为冲击物。 嵝土的地形部位是低山、丘陵、平原、沿河阶地。它是褐土上发育而成的。 第四章 三 成土过程 人工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熟化过程, 分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两种类型。 (一)水耕熟化过程 以水稻土为例,主要在灌溉和施肥的作用下,改变了土壤的水热条件和物质迁移过程。 第四章 有机质的变化 与耕作(种植)之前的土壤相比,有机质含量增加。 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 饱和土壤盐基淋溶,非饱和土壤发生复盐基作用 铁和锰的淋溶和淀积 耕作层高价铁、锰被还原淋溶不断减少,土体呈现灰色;耕作层之下铁、锰淀积,呈现黄棕、红棕色锈斑,或暗棕色、黑棕色铁锰结核。 机械淋溶作用 水稻土中的粘粒、细粉砂粒等物质在水的重力作用下做向下和侧向的运动。 第四章 (二)旱耕熟化过程 旱耕熟化没有水耕熟化那样明显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和较强的淋溶作用和有机质积累; 与水耕熟化过程一样,旱耕土壤的表层也出现有机质含量增加,形成疏松的耕作熟化层,而旱耕层一般有大量蚯蚓穴,蚯蚓粪和磷的富集,但犁底层不及水稻土那样明显。 第四章 由于施入大量土粪和富含有机质土壤或堆积其他矿质土壤的结果形成厚度可达50厘米的堆垫表层; 长期的农业灌溉,灌溉水中所含悬浮颗粒在土壤中逐渐淤积,并经耕作混合而成灌淤层; 由于灌溉淋溶作用,土壤腐殖质和细小颗粒产生淋溶下移过程,从而产生耕作淀积层。 第四章 四 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 堆垫表层:厚度大于50cm,有机质含量≥10g.kg-1; 厚熟表层:厚度大于50cm,有机质含量≥20g.kg-1;0~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