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炎用药指南
【定义】
口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龈、上腭等处。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可单纯发病也可继发于腹泻、营养不良、急性感染、久病体弱等全身性疾病时。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细菌、病毒及真菌。
【诊断依据】
1、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性口炎),是口腔黏膜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大多通过不洁食具感染。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凝乳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擦去后黏膜粗糙、充血、不痛、不流涎。重者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片状物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体。
2、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冬春季多见,年龄越小,全身及口腔症状越重。骤起发热、拒食、流涎、烦躁;舌、牙龈及口腔各部位均可散在有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周围有红晕,破后成浅表溃疡,其表面覆盖假膜,常伴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3、溃疡性口腔炎,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症,常发生于急慢性感染和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病初黏膜充血、水肿、疱疹,后出现境界清楚的溃疡,创面覆盖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剥离后呈现出血性糜烂面;患处疼痛、拒食、烦躁;发热、淋巴结肿大。血常规白细胞常增高。
4、坏疽性口腔炎(走马疳),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和奋森螺旋体混合感染引起,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的小儿或百日咳、麻疹患儿。起病急,发热、拒食、精神萎靡,多有明显中毒症状,溃疡始于牙龈,腐烂、坏死、易出血,蔓延至唇、颊发生大块腐败坏死可穿通面颊;口恶臭、流涎,常伴颌下淋巴结肿大。
【治疗】
1、注意口腔清洁 淡盐水清洁口腔,溃疡性口腔炎、坏疽性口腔炎以1%—3%双氧水清洗溃疡面或浓替硝唑液漱口,多饮水。
2、局部涂西瓜霜,口喷开喉剑等,鹅口疮涂布1%碳酸氢钠溶液或1:10万单位制霉菌素甘油。
3、抗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可选用阿昔洛韦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溃疡性口腔炎、坏疽性口腔炎选用针对病因的抗生素。
4、发热者用退热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双氯芬酸钾栓,结合物理降温。
5、供给维生素制剂(赖氨肌醇B12口服液),加强全身治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