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背后的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疯狂”背后的思考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最近几年里,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端的名词——性格障碍、人格缺陷、精神障碍、病态人格、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症……伴随着马加爵、邱兴华等疯狂杀人事件以及国外多起校园枪击案的发生,已更为人们所关注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因素引发了这一系列滥杀无辜的暴力犯罪?这些以极端手段向弱势者下毒手、拉人垫背的行凶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困境与危险   对于凶手们的暴行,舆论往往视之为暴力文化土壤下萌生出来的“恶之花”,矛头直指那些血淋淋的暴力影片及电子游戏,还有施暴者扭曲的心灵与生活环境。更通常的则是,将社会极端事件的爆发和社会压力导致精神异常等关联起来(对此有医学专家持批评意见,详见本专题主稿)。但研究者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关联其中的危险诱因更值得注意和警惕。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彼得?兰曼曾仔细研究过10个校园“枪手”的生活轨迹,在剖析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时,他得出结论:“大多数校园枪手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们存在人格缺陷,思维混乱,从而形成需要通过大量杀人才能表达的情感。”这种有着抑郁自杀倾向的人常常感到困惑、绝望,“迷失在自己的思维迷宫之中。”   其实,早在1972年,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就在其探讨美国社会和个人暴力问题的一部专著中,阐述了“焦虑时代”人的困境以及有可能引发的危险。他从社会中的“无力感”出发,认为当“无力感”导致冷漠,而人的“意义感”受到压抑时,就会爆发不可控制的攻击。这与现今心理学家所指,当生活与精神困境所引发的挫折感长期得不到消解,就会导致心灵扭曲,形成精神疾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精神病等),乃至出现过激的“挫折攻击反应”,其心理根源实际上是一致的。   尽管神经生物学家近些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人脑中某些特定部位与人的攻击欲望及暴力倾向确实存在联系,个人的遗传构成和生活环境都有可能诱发暴力,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在攻击性暴力事件的背后,常有心理因素“作祟”。事实上,许多犯下可怕暴行的人都有很强的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沉溺于强奸、杀人等极端行为。   不难理解,有自卑感的人敌对他人或社会的态度,也有可能引发暴力。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欺骗、被亏欠、被羞辱,或不被社会尊重、自尊受到伤害时,会感到非常愤怒,总要设法平衡、找补。十多年前美国就有证据表明,主要是自卑感导致了强暴的发生。大多数强奸犯都想羞辱受害者,如果从少女或年轻妇女那里不能得手,他们便侮辱欺凌没有自卫能力的妇女,以此寻求性的“优越感”。   在我国,曾有心理学家推断马加爵、邱兴华和向幼儿下毒手的郑民生很可能患有精神病,并把精神病人杀人现象称为“疯劫”,还总结其特点是偶然、公开、残酷、特立独行、情感冷漠、滥杀无辜,但这同时也招来了“有病推定”和“泛精神病化”的指责,且为舆论所不容(被众多网民谩骂)。试想:如果那几位著名的凶手真查出了精神病,不能判死刑,那么“民愤”能平吗?以后再出现类似事情,又如何面对汹涌的民忧和民怨?   “外罚性反应”与“愤怒的漂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转型期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家庭或单位支持系统“离散”,以及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因不良情绪无法宣泄而大量积聚在个体身上的挫败感转化成仇恨,并泛化地指向社会。这种“外罚性反应”(与此相对的为“内罚性反应”,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杀)没有特别的针对性——受害者都是不特定的人,且与施害者毫无瓜葛;他们只是被施害者当作他心目中“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后者发泄私愤、报复社会的具体对象。这一现象,社会学也称之为“愤怒的漂移”。   将近3年前,从2010年3月23日到5月13日,短短50天内,我国相继发生了6起针对校园的血腥事件,数十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惨遭毒手,举世震惊。当时,整个社会的心理底线被击穿,一股恐慌情绪在弥漫,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园保卫战也随之展开。   滥杀无辜、酿成福建南平幼儿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很快就给毙了。据报道,此人毫无悔意,当庭辩解自己是本分人,强调是社会的冷漠造成了他的悲剧,并声称没有起因就没有这个结果。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就是一起典型的反社会犯罪。这类犯罪往往由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所致,是所有人格障碍类型(还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等)中性质最恶劣、后果最严重的一种,其共同心理特征有:情绪暴烈,行为冲动,冷酷仇视社会及他人,罔顾社会道德及法律认可的行为规范,缺乏责任感、同情心和羞愧心。   不过,社会环境对人格障碍的形成确有影响。国外有报道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多数来自于较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而由不利的家庭条件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应激源,会促成反社会行为模式的形成。   “最困难的病例”与“讳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