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毒物和职业中毒(PPT 97页).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常见刺激性气体中毒 (一)刺激性气体 是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有害气体,主要包括氯气、光气、氮氧化物、氨气等。这类气体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致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肺水肿。 * 刺激性气体大多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和副产品,此外在医药、冶金等行业中也经常接触到。刺激性气体多有腐蚀性,生产过程中常因设备被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或因管道、容器内压力增高而致刺激性气体大量外逸造成中毒事故。 * (二)氯气中毒 1.职业接触。电解食盐、制造含氯化合物、制药行业、造纸业、印染业、油脂及兽骨加工过程中的漂白、医院、游泳池、自来水消毒接触氯气。 2.进入人体的途径。低浓度氯气仅侵犯眼睛和上呼吸道。高浓度的氯气可侵犯到呼吸道深部。 * 3.氯气中毒的主要表现。急性中毒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如怕光、流泪、咽痛、呛咳到呛咳加重、少量咳痰、胸闷,咳嗽加剧、气急、胸闷明显、胸骨后疼痛、偶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痰中带血,呼吸困难,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心跳骤停、死亡。 * (三)氨中毒 1.氨的化学性质: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极易溶于水。 2.职业接触:合成氨、氮肥生产、制冷剂、以氨为原料的化工生产、合成纤维、塑料、树脂、鞣皮、油漆、染料等生产过程可接触氨。 3.进入人体的途径:可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进入人体。 * 4氨中毒主要表现:短时间接触低浓度氨可引起一过性眼和上呼吸道刺激,长时间或接触高浓度接触氨可发生咳嗽、咳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兴奋、惊厥、昏迷、死亡。 * (四)氮氧化物气体中毒 1.理化性质: 俗称硝烟,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N2O,NO,NO2,N2O4,N2O5。除NO2外,其余都不稳定。作业环境中接触到得是混合物,主要含NO和NO2,并且NO2居多 。 NO 是一种无色、无刺激性的气体,但极易转化成NO2。 NO2是红棕色的气体,具有刺鼻气味,在21.1℃时凝聚为红棕色液体。 * 职业接触:化工行业、硝基化合物制造、苯胺染料的重氮化过程、燃料燃烧及爆破、焊接作业等。 进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二氧化氮主要伤害终末细支气管。 * 中毒表现:一般在吸入6-72小时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可伴有头晕、头疼、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随后可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皮肤轻度发紫。严重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发昏迷、窒息等。 * 十一、常见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一氧化碳 1.理化性质: 无色、无臭、无味、易爆炸的气体。比重0.967。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 2.职业接触:煤气用途广泛,职业接触的机会很多。一是煤气制造,用煤、焦炭等制取煤气的过程中,其一氧化碳含量至少在30%以上。 * 二是化学工业中以一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合成氨、甲醇、光气、羰基金属等; 三是采矿时爆破烟雾含大量一氧化碳; 四是冶金工业中的炼铁、炼钢、炼焦等作业场所,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五是各种内燃机的排放气均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汽车尾气一氧化碳含量达6%~14%; 六是家用煤炉、窑炉、燃烧也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 中毒机制: CO中毒主要引起组织缺氧。CO被吸入体内后,与血液中红细胞中的具有携带输送氧功能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结合物。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大240倍,而且碳氧血红蛋白较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慢3600倍。 * 由于一氧化碳比氧的竞争力强得多,因此,吸入较低浓度CO即可产生大量的碳氧血红蛋白,使得血红蛋白失去携带输氧功能,而造成细胞缺氧。当一氧化碳浓度在空气中达到35ppm,就会对人体产生损害,造成一氧化碳中毒。CO中毒,代谢旺盛的器官如脑和心最易遭受损害。  * 中毒表现: 急性中毒,可分为为三级。 (1)轻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在30%以下,患者表现为头痛、头晕、头有沉重感、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嗜睡、意识模糊。(2)中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在30%-50%,上述症状加重,面部呈桃红色,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共济失调,甚至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 * (3)重度中毒 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在50%以上,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并出现肌肉痉挛和抽搐,可继发有脑中毒、心力衰竭、休克、酸中毒等,死亡率高,存活者常留下后遗症。少数病例再经过2-6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严重的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 * (二) 硫化氢 1.理化特性: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H2S) 是一种无色、易爆、具有腐败臭蛋味的气体。比重1.19,比空气重,易积聚在较低部位。易溶于水。 2.接触硫化氢机会:很少用作生产原

文档评论(0)

138****88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62041115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