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抗生素治疗矛盾和对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 □ 条件致病菌,产IV型β-内酰胺酶; □ 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 □ 对几乎所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 □ 在耐3代头孢菌素菌中,77.4%产ESBLs; □ 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较高耐药; □ 对氟喹诺酮类部分敏感,但逐渐增高; □ 治疗: 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特美汀。 小结: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抗生素治疗 ESBLs :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他唑巴坦复合型抗生素或头霉素类抗生素 AmpC型酶:碳青霉烯类 、四代头孢菌素、新型酶抑制剂Syn2190,Ro48-1220复合型抗生素 碳青霉烯金属酶:不用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改用其他抗生素 耐甲氧西林酶:夫西地酸钠、万古霉素、利福平、替可拉宁 耐万古霉素酶:磷霉素、利福平、替可拉宁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氟喹酮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对泰能(亚胺培南)天然耐药。治疗首选复方新诺明,早期、足量及联合用药。 细菌耐药:全球性困惑和挑战 耐药是永恒的,不耐药是暂时的 使用不当是造成耐药的最重要因素 使用抗菌药物务必同时考虑耐药后果 追求抗菌疗效与减缓耐药产生同等重要 虽然目前抗生素面临众多的耐药挑战,但我们不能丧失信心。应该在细菌室的帮助下,合理地有针对性用药,才有可能保持优秀抗生素长盛不衰。 谢谢! 对 抗菌药浓度 大于MIC的时间 (TMIC) MIC 时间 TMIC是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以上的时间 药物: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生素。 定义:当血药浓度超过MIC甚至达到8~10×MIC时,达到最大的杀菌效应,即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故此类药物应用原则是将其浓度尽可能提高到允许的最大限度。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⑴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 ⑵较长PAE,这类药物临床疗效的关键是提高药物 浓度,所以给药的关键是剂量,较宽的用药间隔 是合理的,给药间隔也逐渐转向一天一次疗法。 (3)药物毒性与峰值浓度相关,故一天一次给药时应 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保证其安全性。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特点 -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一日给药一次的疗效与一日2次静点疗效相同; - 耳肾毒性也有所减轻,这是因为肾脏的皮质和内耳的淋巴液中的药物积聚量较小有关; - 只有6岁以上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氨基糖甙类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1) - 药物:β-内酰胺类等。 - 特点: 当4×MIC时,杀菌效应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再继续增加血药浓度,其杀菌效应不会再增加。 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 应用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 持效时间=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 - 应用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关键是延长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2) - 采用延长其排出的药物: 泰能=亚胺培南+西司他丁(cilastatin) 艾罗迪=氨苄青霉素+丙磺舒(probenecid) - 低剂量多次给药; - 持续静脉给药; - 选用长半衰期而作用相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先静滴后口服同类抗生素(序贯治疗)。 延长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血药浓度的方法 时间+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 包括碳青霉素类、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 □ 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 有一定的PAE,故用药间隔可以适当延长。 7.熟悉新生儿抗生素代谢特点 ◇ 肝脏酶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影响抗生素的体内代谢; ◇ 细胞外液容积较大,药物排泄较慢,药物半衰期延长; ◇ 血浆白蛋白水平和与药物的结合能力低,血液和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增加; ◇ 胆红素可与某些药物竞争性结合白蛋白; ◇ 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较差,对某些抗生素的清除率低。 耐药细菌的防治对策 耐药机制: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 β-内酰胺酶 青霉素耐药-青霉素酶 头孢类耐药-ESBLs 酶抑制剂耐药-AmpC型酶 碳青霉烯耐药-金属酶 金葡耐药-耐甲氧西林酶 MRSA对万古耐药-PBPs亚类 非β-内酰胺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 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磷酸转移酶、腺苷转移酶、乙酰转移酶; 氟喹酮类:DNA旋转酶A、B亚基; 大环内酯类:乙酰转移酶。 耐药机制:细菌产生灭活抗生素的酶 已超过300种 1990年Ambler根据酶分子结构的不同分为A、B、C、D四型:

文档评论(0)

blingjingy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