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课船厂布局一、历史回顾船厂布局的发展可分为四代:二战时期到40年代—铆接技术二战后到60年代—焊接技术60年代到80年代—流水线技术80年代到现在—成组技术 1.二战前—二战时期主要特征:沿着水道的狭窄长条布局,垂直水道的纵深很小,工作集中在船台周围和舾装码头;散装,起重能力小(5—10吨之间)。第一代船厂布局简图2.二战时期—60年代主要特征:船台外的焊接分段预加工的应用以及高精度的钢材切割和焊接技术的发展;中间产品的生产组织是在这个时期的船舶建造系统中出现的(战争时期导致的船舶高需求);为适应叫大分段的运送,起重能力增大。同第一代船厂布局相比:船台成为装配场地,而不像第一代船厂那样船台是制造场所,建造车间的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船厂沿河方向的长度变小,而深度方向变大。第二代船厂布局简图3.60年代—80年代主要特征:逐步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受到了特定船型、大型船以及系列船建造的影响);船厂沿河方向的长度进一步缩短,而深度进一步加大;工位位置和任务明确化。1—钢材置场;2—钢材预处理线;3—造船坞;4—加工车间;5—管子车间;6—散装车间;7—9—造船台;第三代船厂布局简图高性能流水线船厂布局4.80年代—现在造船尺度大型化—60万吨级;基于成组技术进行老厂改造;起重能力加大(超过1600万吨的龙门吊);产品导向的船厂布局。流水线型的只有在生产系列产品时才能达到高校,而产品导向型的船厂对小批量的船舶也能达到高校,即采用成组技术造船(第四代)。第四代船厂布局图船厂设置布置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使现场材料和工件库存量最优化(这说明如果采用最小的库存会有一定风险,当需要时有些部件会缺乏);保证整个船厂工作流的平稳进行及最小化中转库存;中间产品、材料的运输距离及运输设备数量的最小化。船厂布局指导原则:具有合理的材料流(运输设备应有宽敞的运动路线。人员的交通应该与工业交通分开);车间以U型环绕在船坞周围,预舾装区域与船坞十分接近;分段装配、舾装的平台沿起重机的运行路线布置。1.1号船坞;2.2号船坞;3.门坐式起重机;4.1号装配厂;5.2号装配厂;6.预舾装车间;7.单元组装车间;8.分段舾装厂;9.分段组装厂;10.舾装办公楼;11.管子车间;12.首尾段车间;13.平面分段车间;14.涂料车间;15.小组装车间;16.小组装堆场;18.船体结构车间;19.钢材装卸码头;20.总办公楼;21.运动场;22.培训中心;23.电站;24.空压机室;25.氧气乙炔站;26.停车场采用成组技术的船厂布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