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中国内燃机工业年鉴2000.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第I部分内燃机工业现状、 差距与趋势 —迎接新世纪特约专题文章 — 2000年是新世纪的开始,也是我国“九五”计划最后一年,还要面临参加世贸组织的新机遇和 新挑战。只有认清形势,了解现状、 差距和发展趋势,才能找准位置,明确目标。这是我们组织国内 专家撰写专题文章的目的。 中国中、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现状、 差距与趋势 我们习惯地将单机功率在300kW以上的柴油机称为大功率柴油机, 这虽然与国际通常的概念 很不一致,但就目前来说,还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本文所论述的中、低速柴油机占其总功率产量的 90%以上,而且它们的缸径大部分都大于160mm, 这又与《中国内燃机工业年鉴》关于“大缸径柴油 机”的定义基本一致。因此,以此为前提按低速和中速柴油机分类叙述。 一、低速大功率柴油机 低速大功率柴油机主要用作船用主机,我国的低速大功率柴油机的开发始于1958年,当时的 2000马力(1473kW)机和以后的8800马力(6483kW)机,都是集中了工厂、研究所和院校的力量完 成的,形成了最初的开发机制,而其生产体系则建立在船厂, 按当时的综合水平,与国际的差距大约 为20年。 自60年代到70年代末,创建了船用柴油机研究所,院校设立了船用柴油机专业,在三个大的 船厂建立了柴油机车间,后又发展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四个低速柴油机企业,相继开发了 430、580、 750、760、780缸径系列的产品,累积生产了 63台37万kW的低速柴油机,并在国产的各种船舶上 运行,为我国的造船工业和船舶运输事业的独立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引 进、合作打下技术和物质基础。 自70年代末,我国先后以生产许可证协议的形式从瑞士、丹麦引进了 SURZER和MAN- BW公司的两大系列的产品,在发展自行开发产品的同时,逐渐利用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现代 的管理理念、市场化的营销手段组织外向型的生产。至90年代初,随全球船舶市场格局的变化和稳 定,我国的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产品形成单一的引进生产形式,并以配套出口船舶为主要销售方向, 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以外向型的企业为目标进行改革,形成目前的格局,现按有关要素分别叙述。 1.产业实力 我国的低速柴油机产业全部集中在改革后的船舶工业和船舶重工两大集团公司 (原中国船舶 工业总公司), 三个大造机企业:沪东重机股份有限公司(含上船造机子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厂、 宜昌船舶柴油机厂。前者属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后两者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它们共有职 工6850人,其中技术人员共1458人。固定资产净值45836万元,有年产155台193. 5万kW柴油 机的生产能力, 1998年实际生产低速柴油机65台572980kW,销售收入约10亿元, 利润6408万 元。 —10 — 然而,企业间发展却很不平衡。表1反映了这种状况 (1998年): 表1 1998年三大造机企业经营概况 产量份额 人均产量 人均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万元固定资产 生产能力利用 企业 (%) (kW) (元) (元) (%) 沪东 66. 1 128.65 223210 40679 41.4 大连 25.3 127. 74 211734 20227 29.0 宜昌 8.5 19.48 38577 5468 5 仅以人均产量作比较,最好的企业也只不过相当SULZER公司70年代的水平。 2. 大功率低速柴油机产品 低速柴油机所服务的大型船舶制造和船舶运输业有天然的国际性,我国低速柴油机引进的初 衷是提髙我们开发的起点, 实施的结果,却是将我们的低速柴油机的制造业纳人了全球化的轨道。 从1905年第一台低速柴油机装船,经过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以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对它 发展的影响最为巨大和深刻。一方面,针对能源的危机, 采取了髙增压、长行程及燃用劣质燃料,大

文档评论(0)

186****83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